6.线 路6、1,一般规定6,1 1.地铁线路应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 分为正线。干线与支线。配线和车场线.配线应包括车辆基地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6 1 2.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依据线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征,功能定位等,确定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2,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当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在两条正线之间或一条线路上干线与支线之间.组织共线运行。3、支线在干线上的接轨点应设在车站。并应按进站方向设置平行进路 接轨点不宜设在靠近客流大断面的车站,4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5 地铁线路应符合运营效益原则,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客流走廊.应有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的支撑。6,地铁选线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宜规避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段 并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宜保护文物和重要建,构筑物,同时应保护地下资源。7.地铁线路与相近建筑物距离应符合城市环境,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地上线必要时应采取针对振动.噪声、景观 隐私。日照的治理措施 并应满足城市环境相关的规定,地下线应减少振动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6 1、3、线路起,终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起、终点车站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并宜预留公交等城市交通接驳配套条件.2,线路起 终点不宜设在城区内客流大断面位置.也不宜设在高峰客流断面小于全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1 4的位置。3,对穿越城市中心的超长线路,应分析运营的经济性.并应结合对全线不同地段客流断面和分区OD的特征,列车在各区间的满载率和拥挤度,以及建设时序的分析。合理确定线路运行的起。终点或运行的分段点.4 每条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也可按每个交路运行不大于1h为目标、当分期建设时,初期建设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5km.5,支线与干线贯通共线运行时.其长度不宜过长.当支线长度大于15km时。宜按既能贯通,又能独立折返运行设计,但应核算正线对支线客流的承受能力 6。1、4,车站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分布应以规划线网的换乘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确定、2.车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1km。在城市外围区宜为2km。超长线路的车站间距可适当加大 3,地铁车站站位选择。应结合车站出入口,风亭设置条件确定、并应满足结构施工。用地规划,客流疏导.交通接驳和环境要求、6。1。5 换乘车站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换乘站的规划与设计 应按各线独立运营为原则、宜采用一点两线形式,并宜控制好换乘高差与距离,当采用一点三线换乘形式时 宜控制层数 并宜按两个站台层设置 一个站点多于三条线路时,其换乘形式应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2,换乘车站应结合换乘方式。拟定线位.线间距,线路坡度和轨面高程,相交线路邻近一站一区间宜同步设计,3,当换乘站为两条线路采用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时.车站线路设计应以主要换乘客流方向实现同站台换乘为原则,4.当多条线路在中心城区共轨运行并实行换乘时。接轨、换乘 站应满足各线运行能力和共轨运行总量需求,并应符合6 1、2条第三款的规定。确定线路配线及站台布置,6.1.6.线路敷设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敷设方式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定.在城市中心区宜采用地下线,在中心城区以外地段,宜采用高架线、有条件地段也可采用地面线、2.地下线路埋设深度。应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形式和施工方法确定、隧道顶部覆土厚度应满足地面绿化,地下管线布设和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等要求,3。高架线路应注重结构造型和控制规模,体量 并应注意高度 跨度,宽度的比例协调、其结构外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的有关规定。高架线应减小对地面道路交通,周围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影响。4、地面线应按全封闭设计 并应处理好与城市道路红线及其道路断面的关系,地面线应具备防淹.防洪能力,并应采取防侵入和防偷盗设施。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