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电力电缆布线8.7,1,电力电缆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布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工程条件。环境特点,电缆类型和数量等因素 按满足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和技术 经济合理等原则综合确定、2.电缆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2。应便于敷设、维护,3,应避开场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或施工场地.4 应在满足安全条件下,使电缆路径最短,3、电缆在室内吊顶,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电气竖井内明敷时、应采用难燃的外护层、4。电缆不应在有热力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 5。电缆敷设时.任何弯曲部位都应满足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表8.7,1的规定,6.电缆支架采用钢质材料时,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 7。每根电力电缆应在进户处。接头 电缆终端头等处留有一定裕量、8,7,2。电缆室外埋地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小于或等于6根且场地有条件时,宜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也可采用电缆直埋敷设 2,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可采用无铠装塑料护套电缆。在流沙层,回填土地带等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 3。在有化学腐蚀的土壤中、不得采用直接埋地敷设电缆、4 电缆外皮至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0,7m.并应在电缆上下分别均匀铺设100mm厚的细砂或软土。并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5.在寒冷地区、电缆宜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伤。6。下列各地段应穿导管保护、保护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1。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穿过墙体等处。2、电缆通过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3,电缆引出地面1、8m至地下0.2m处的一段和人容易接触使电缆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线段.7、埋地敷设的电缆严禁平行敷设于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电缆与电缆及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小于表8,7,2的规定.8。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电缆进出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200mm 且应对管口实施阻水堵塞,8、7 3,电缆在电缆沟,隧道或共同沟内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小于或等于21根时.宜采用电缆沟布线、当电缆多于21根时、可采用电缆隧道布线。2.当电缆与供暖通风.给水排水管道在共同沟内敷设时、电缆宜单独敷设安装在一侧 当布线条件只能同侧布置时.电缆应在暖通风管下方.给水排水管上方敷设、3.电缆在电缆沟。电缆隧道和共同沟内敷设时 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表8 7,3.1和表8 7.3。2的规定.与其他管道的间距不应小于表8 7,2的规定.4。电缆水平敷设时.最上层支架距电缆沟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5。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 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8,7 3。3的规定、6 电缆支架的长度 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0 35m 在隧道内不宜大于0 50m.在盐雾地区或化学气体腐蚀地区,电缆支架应涂防腐漆.热镀锌或采用耐腐蚀刚性材料制作.7。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 其底部应做不小于0 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井、积水可经逆止阀直接接入排水管道或经集水坑,井 用泵排出,8,在多层支架上敷设电力电缆时.电力电缆宜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1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在不同侧支架上。9,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及配变电所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此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装锁、10、隧道内采用电缆桥架敷设时,应符合本标准第8、5节的有关规定。11,电缆沟盖板应满足可能承受荷载和适合环境且经久耐用的要求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或钢盖板,可开启的地沟盖板的单块重量不宜超过50kg,12、电缆隧道的净高不宜低于1 9m,局部或与管道交叉处净高不宜小于1 4m,隧道内应有通风设施。当满足要求时可采取自然通风。13、电缆隧道应每隔不大于75m的距离设安全孔,人孔、安全孔距隧道的首 末端不宜超过5m、安全孔的直径不得小于0 7m 14 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宜超过36V、当照明电压超过36V时。应采取安全措施,15、与电缆隧道无关的其他管线不应敷设于电缆隧道内、也不应穿过电缆隧道、8 7,4,在不宜采用直埋或电缆沟敷设的地段 可采用电缆排管布线 电缆排管可采用混凝土管,混凝土管块。玻璃钢电缆保护管及聚氯乙烯管等.电缆在排管内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根数不宜超过12根、2 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或橡皮护套电缆。3,电缆排管管孔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并应根据发展预留备用管孔、备用管孔不宜小于实际需要管孔数的10,4,当地面上均布荷载超过100kN m2时.应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5。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90mm、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75mm。6。电缆排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管安装时 应有倾向人。手、孔井侧不小于0 5,的排水坡度.必要时可采用人字坡、并在人,手,孔井内设集水坑。2,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宜小于0、7m.位于人行道下面的排管距地面不应小于0,5m 3 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不少于80mm厚的混凝土垫层,7,当在线路转角 分支或变更敷设方式时、应设电缆人、手 孔井,在直线段上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人,手、孔井。人、手,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8、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m,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0,7m.8.7,5,电缆在室内明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墙 沿顶板。沿柱及建筑构件敷设,2.无铠装的电缆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2m 除电气专用房间外.垂直敷设时、1.8m以下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3 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敷设时、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35mm,且不应小于电缆外径.4,1kV及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1kV以上电力电缆宜分开敷设。当并列明敷设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50mm.5、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应符合本标准表8。7,3,3的规定,6。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宜小于1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7.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宜小于0、5m。当其净距小于0、5m时,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接近段两端向外延伸不小于0,5m以内的电缆段上,采取防止电缆受机械损伤的措施,8,当室内有腐蚀性介质时.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9,电缆水平悬挂在钢索上时固定点的间距,电力电缆不应大于0,75m,控制电缆不应大于0,6m。10。电缆在室内穿导管保护穿越墙体 楼板敷设时 导管的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