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控制网络层18、4、1,控制网络层应完成对主控项目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监控点逻辑开关表控制和监控点时间表控制.18。4。2、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可采用以太组网方式.并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组网。也可采用控制网络层自行布线的控制总线拓扑结构、18 4,3.控制网络层的本层网络宜采用非屏蔽或屏蔽对绞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在布线困难的场所,也可采用无线传输,18,4,4.控制网络层的设备控制器可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或兼有DDC。PLC特性的混合型控制,HC。在民用建筑中,设备控制器宜选用DDC控制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备控制器的CPU不宜低于32位,2、RAM数据应有72h以上的断电保护。3、系统软件应存储在ROM中、应用程序软件应存储在EPROM或 Flash,EPROM中 4,硬件和软件宜采用模块化结构,5,控制器的I,O模块应包括AI.AO.DI.DO、PI等类型、6。控制器的I。O模块宜包括集中安装在控制器箱体及其扩展箱体内的I O模块和可远程分散安装的分布式智能I,O模块两大类,7、带有以太网接口的设备控制器可具备服务器和网络控制器的部分功能.8,应提供与控制网络层本层网络的通信接口、便于设备控制器与本层网络连接并与连接其上的其他设备控制器通信.9,宜提供与现场网络层本层网络的通信接口。便于设备控制器与现场网络层本层网络连接并与连接其上的末端设备控制器,分布式智能I、O模块.智能传感器.智能调节阀等现场设备通信。10.宜提供至少一个通信接口与便携式计算机在现场连接,11,设备控制器宜提供基于单参数单向一对一传输电缆的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以及高速计数脉冲输入、12。设备控制器规模以硬件监控点数量区分,每台不宜超过256点,13,设备控制器宜通过中文可视图形化编程工程软件进行组态、14。设备控制器宜选用挂墙的箱式结构或小型落地柜式结构。分布式智能I,O模块宜采用可直接安装在建筑设备控制柜中的导轨式模块结构。15,应提供设备控制器典型配置时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6.每个设备控制器在管理网络层故障时应能继续独立工作,18,4 5。每台设备控制器的硬件监控点数应留有余量,点数余量不宜小于总点数的15、18,4、6,控制网络层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网络层本层网络使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时.应确保其满足控制网络对确定性及实时性的要求、2。控制网络层本层网络使用自行布线的控制总线拓扑结构时.本层网络可包括并行工作的多条控制总线 每条控制总线可通过网络控制器、通信接口与管理网络层连接,也可通过管理网络层服务器的通信接口或内置通信网卡直接与服务器连接,3,当设备控制器带有以太网接口时、可通过交换机与中央管理工作站进行通信 在具有强电磁干扰的区域,设备控制器与接入层交换机之间的水平连接馈线宜选择屏蔽对绞电缆,4,在使用总线拓扑结构的控制总线连接各设备控制器时,控制总线应采用屏蔽对绞电缆并应单独敷设.同时应保证屏蔽线的屏蔽层有良好的接地,5。设备控制器之间通信,均应为对等式直接数据通信.6。设备控制器可与现场网络层的智能现场仪表 末端设备控制器和分布式智能I.O模块进行通信.7.设备控制器的电源宜采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机房集中供电方式、供电线缆可与通信线缆分别敷设,8、选择设备控制器时、应保证每台建筑机电设备的监控任务均由同一台设备控制器完成,与每台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设备控制器相关的风机盘管或变风量箱末端设备控制器。均宜连接在从该台设备控制器引出的现场总线上,9,设备控制器选型号时、可以允许相邻的两台以上的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的监控任务由一台设备控制器完成 10,在冷冻站.热交换站.变配电所等多台设备集中的场所,宜选择大型设备控制器。11 设备控制器宜按建筑机电设备的楼层平面布置进行划分。其位置应设在冷冻站,热交换站 空调机房.新风机房等控制参数较为集中之处,也可设置在最靠近上述建筑机电设备机房的弱电竖井或弱电间中、12、当设备控制器设置在建筑机电设备机房内时,宜采用单参数单向一对一传输电缆将配置在建筑机电设备上的现场仪表,电控柜上的I、O接点与控制器箱体内的I,O模块连接起来,一对一传输电缆的长度不宜超过50m,13。当风机盘管或变风量箱所处位置分散且与相关的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距离较远时.则风机盘管或变风量箱宜由靠近风机盘管或变风量箱的末端设备控制器进行直接控制,机组的设备控制器可对风机盘管或变风量箱进行间接的.高一层次的联动控制或解耦控制 14,连接AI。AO信号的一对一传输电缆可采用屏蔽对绞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连接DI,DO信号的一对一传输电缆可采用非屏蔽对绞电缆,15,各I、O模块宜具有可带电拔插的功能,可带电对故障单元进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