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客车整备所9,3。1.本规范所述客车整备所是由客车车底的客运整备和技术整备设施两部分组成的统称,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和客运机务设备的相互配置,须在满足通过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咽喉交叉干扰、缩短机车和客车车底出,入。段。所的走行距离,并结合远期发展,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城市规划等、通过方案比较确定.1 为减少客车车底取送与客。货列车到发的交叉干扰并有利于发展、客车整备所应纵列配置于客运站到发列车较少的一端咽喉区外方正线的一侧。结合城市规划及其他条件,可设在站房同侧或对侧.对没有特快客车通过的双线铁路较大的客运站,宜将客车整备所设在旅客列车到发较少一端的两正线间、2.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横列配置时 由于车底取送与旅客列车到发和通过列车的交叉干扰较大,且影响客运站的发展 因此一般不宜采用。但横列配置与纵列配置的尽端式客车整备所相比较。具有调车行程短、作业方便等优点。故在始发,终到旅客列车对数较少.通过列车不经由客运站或改建工程中为充分利用既有设备,且远期无大发展时,也可以采用.3 客运机务设备有条件时宜布置在与客车整备所同一地点,也可以分设于客运站的两端、设在同一地点比分设于客运站的两端具有以下优点.客车整备所可共用机务转向设备对单个车辆进行转向、用地集中 生活配套设施省.对城市影响较小。当客,货列车对数较多。客车整备所和客运机务设备需配置在通过列车两正线之间时,正线相对地较为顺直。当列车通过正线沿着站房对面最外侧外绕时、外绕正线布置条件较好。对城市影响亦较小等,虽然设在同一地点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略小一些.但优点仍较多,故推荐这种配置。9,3。2,客车车底从进入整备所到离开整备所,除调车作业和洗车机对车底进行外部洗刷作业外.客运整备与车辆技术整备均在同一条线路上进行作业的称定位作业,反之 称移位作业.定位作业与移位作业相比较。前者车底整备时间短,调车作业量少,铺轨和用地数量较小,但客运整备与车辆技术整备作业有干扰.取送车底与调车作业有干扰,站、所间联络线通过能力较小,并须增加管线和排水等设备,后者的优缺点与前者正相反,因此 客车整备所的作业方式和布置形式应根据入所整备车底列数、车底整备作业干扰情况.整备作业延续时间.联络线通过能力和工程量等因素进行比较确定.客车整备所的布置形式.采用定位作业时应按横列布置,采用移位作业时可按纵列布置.9 3、3,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纵列配置时 站。所间联络线的使用、主要是取送车底 调车和本务机车出。入。段 因此,站、所间联络线数量应根据入所整备车底列数.调车作业量,出、入。段机车次数、联络线长度,洗车机设置位置和整备所布置形式等因素确定,根据调查和分析计算 站、所间联络线数量和取送车底的能力因组合因素较多 并处于不固定的变化状态,要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明站、所间联络线的能力。比较困难,因此提出.如入所整备车底列数和出、入.段机车次数不多.站.所间联络线数量一般设1条 1台调机、如入所整备车底列数和出 入.段机车次数较多,站,所间联络线数量可设2条。2台调机,表10和表11所列的取送车底能力可供选定站,所间联络线数量时参考。当客车整备所按纵列布置时。客运整备场与车辆技术整备场之间连接平行线的数量和调车作业能力应与表11列出的站 所间联络线的数量和取送车底能力相适应、场间调车作业能力与洗车机设置位置 场间连接平行线数量和调车作业配备的调机台数有关。根据分析计算,当调车作业配备的调机台数分别为1台.2台和3台时 场间连接平行线数量可分别为2条。3条和4条、其调车作业能力可参考表12所列数字,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纵列配置时,站,所间联络线长度应满足远期整列车底调动加上安装洗车机所需长度 其原因是整备所按横列布置时 洗车机一般设在整备所前方。当整备所按纵列布置时.洗车机有时也设在客运整备场前方、车底通过洗车机时的速度为3 5km,h,有了上述距离可尽快腾空客运站的咽喉、同时、按横列布置的客车整备所。其整备线按尽头线设计时需利用联络线作牵出线用,按纵列布置的客车整备所,如洗车机设于客运整备场与车辆技术整备场之间时、车底洗刷及调车作业是利用客运整备场和出发场线路进行 不占用站.所间联络线,因此.联络线长度可适当缩短 9、3、4.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横列配置时,因车底取送与正线通过列车的交叉干扰较大.故这种配置、设1条牵出线可满足车底取送和调车作业的需要 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纵列配置时,从布置上应利用站,所间联络线或客运整备场和出发场线路进行调车作业、既方便作业又减少工程投资。故一般不设牵出线、当入所整备车底列数很多,站.所间联络线能力与客运整备场和车辆技术整备场间能力不适应时。可参照本说明表10 表11和表12所列数值.设置牵出线1 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