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编组站图型7、2 1。编组站应根据双方向改编作业量和折角车流的大小 地形条件、进出站线路布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单向图型或双向图型,新建编组站宜采用单向图型、单向编组站的驼峰方向。应根据改编车流量及其方向,结合地形和气象条件综合研究确定,双向编组站的两套系统的能力和布置形式可根据需要确定 7,2 2。双方向共用一个到发场和一个调车场的横列式编组站图型、图6,1、1 1、图6、1,1 2。可适用于解编作业量小的小型编组站.如站房位置和地形条件允许 车场宜设在靠主要改编车流方向正线的一侧.7。2。3.双方向的到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的横列式编组站图型、图7,2。3,可适用于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的编组站或地形条件困难 远期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当衔接线路的牵引定数较大时,应妥善处理向驼峰转线的联络线的平,纵断面条件 7。2,4,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出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的单向混合式编组站图型.图7、2,4。可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比重较大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调车场尾部两侧牵出线的作业负担均衡,7、2 5.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和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单向纵列式编组站图型.图7。2、5 可适用于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的大型编组站.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线路、宜设计为立体交叉,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到达与出发线路,宜按反到、反发设计,并预留有发展为环到、环发的条件。当近期有根据时也可设计为环到、环发 当单向混合式编组站扩建为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单向编组站图型时,根据作业需要 也可保留反驼峰方向的出发及通过车场,7,2、6。采用双溜放作业方式的单向编组站,宜将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根据折角车流的作业需要 调车场中部的部分线路可设计为两侧驼峰溜放线的共用线路、调车场尾部的布置形式及调车设备的配置 应保证其作业能力与驼峰能力相适应,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到达线路.宜设计为环到,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出发进路宜设计为环发或反发。7.2、7,双方向均为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出发场横列配置在调车场外侧的双向混合式编组站图型。图7.2、7、可适用于双方向解编作业量均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均大而地形条件受限制.且折角车流较小的大型编组站、7、2、8.双方向均为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双向纵列式编组站图型,图7、2、8 可适用于双方向解编作业量均大的大型编组站 7 2,9,当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顺驼峰方向的改编车流较大而组号简单或主要为小运转车流,且衔接的发车方向较少时,根据具体情况,顺驼峰方向可不设出发场,列车出发可全部在编发场办理。当到发场或出发场与调车场横列配置时 也可在调车场设计部分编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