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地裂缝11、4,1、历史上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地裂缝,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广大地区出现地裂缝活动,涉及10余省200多个县市 发育达上千处之多,山西运城鸣条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地裂缝。到1975年该地裂缝还在活动.总体走向为北东向 全长约12000m.宽度一般200mm,300mm 陕西的礼泉、泾阳,长安也曾出现地裂缝,最具有代表性的属于西安地裂缝.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3条。西安地裂缝是指在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的条件下。临潼,长安断裂带西北侧 上盘,存在的一组北东走向的隐伏地裂缝的被动.活动、在浅表形成的破裂,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西安地裂缝大多是由主地裂缝和分枝裂缝组成的。少数地裂缝则由主地裂缝,次生地裂缝和分枝裂缝组成,2、主地裂缝总体走向北东,近似于平行临潼、长安断裂 倾向南东 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 倾角约为80.平面形态呈不等间距近似平行排列,次生地裂缝分布在主地裂缝的南侧,总体倾向北西、在剖面上与主地裂缝组成。Y,字形,3。地裂缝具有很好的连续性。每条地裂缝的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4、地裂缝都发育在特定的构造地貌部位.现在可见的和地质年代存在过的构造地貌、即梁岗的南侧陡坡上 梁间洼地的北侧边缘,5,地裂缝的活动方式是蠕动.主要表现为主地裂缝的南侧.上盘.下降 北侧。下盘,相对上升、次生地裂缝则表现为北侧,上盘,下降。南侧、下盘、相对上升,6。地裂缝的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的特性 断距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从上述情况看,地裂缝的形成往往与构造.地震.地面沉降等因素有关,这里对地裂缝的规模提出了要求 长距离地裂缝,原则上指长度超过1000m的地裂缝、山西运城鸣条岗地裂缝.陕西的礼泉地裂缝,泾阳地裂缝以及西安地裂缝的长度都超过了1000m.这也是为了区分由地下采空,边坡失稳,挖填分界,黄土湿陷及地震液化等原因造成的小规模地裂缝、从西安地裂缝的长期研究结果看.地裂缝既有地表可见到的地裂缝。也有地表看不到的隐伏地裂缝,11,4,3,对本条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1。地裂缝调查是地裂缝勘察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地裂缝的活动往往是周期性的.延续时间也较长。而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都建设在城市中及近郊 这些地段人类活动频繁、对地形地貌的改造较为剧烈,地裂缝活动的痕迹难以保留、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了解地裂缝的基本分布情况。指导进一步的勘察工作。确定地裂缝的历史活动性及错距,主要是通过对标志层的对比来实现的、因此在地裂缝调查时,应确定出哪些层位可作为标志层。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时主要采用三类标志层,第一类标志层为地表层,其场地特征主要为。场地内地裂缝是活动的,在地表已形成破裂。地表破裂具有清晰的垂直位移 地面呈台阶状 地表破裂有较长的延伸距离,地表破裂与错断上更新统或中更新统的隐伏地裂缝位置相对应、第二类标志层为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层 其场地特征主要为。场地内的地裂缝现今没有活动,或活动产生的地表破裂已被人类工程活动所掩埋。场地内埋藏有上更新统或中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层.第三类标志层主要指埋藏深度40m.80m的中更新统河湖相地层和60m,500m深度内可连续追索的六个人工地震反射层组 采用人工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勘探时,宜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合理的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为。覆盖次数不宜少于24次 道距3m 5m、偏移距不小于50m 对区域地层结构不清楚的场地、不宜采用人工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勘探.对地表出露明显的地裂缝 宜以地质调查与测绘。槽探。钻探,静力触探等方法为主、对隐伏地裂缝.宜以地质调查与测绘.钻探.静力触探 物探等方法为主,2 若地层分布较稳定 结构清楚,采用静力触探能较准确地查明地裂缝两侧的地层错距。西安市广泛分布的上更新统红褐色古土壤层、地面下第一层古土壤层,层底一般有钙质结核富集层.静力触探曲线上该层呈非常突出的峰值 是比较好的标志层,且静力触探施工方便,速度快,3。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呈线状工程 且主要沿城市已有交通要道布设,线位选择余地少 因此在线位与地裂缝走向基本正交时。对地裂缝勘察的勘探线有2条就基本能确定地裂缝的走向,若有左右线 左右线的勘探线也就是地裂缝的勘探线。但线路通过位置应布置勘探线,若线位与地裂缝走向基本平行,地裂缝的勘探线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4,这些规定是保证发现地裂缝及确定其位置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西安地裂缝长期勘察的经验,5。勘探孔深度主要根据标志层深度确定.以能查明标志层错位情况为原则 6.人工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反映的异常 不一定都是由地裂缝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钻探验证,11.4。4 对本条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西安市地方标准,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61 6。2006对地裂缝影响区范围和建 构.筑物总平面布置以及工程设计措施主要有以下规定,地裂缝影响区范围上盘0。20m、其中主变形区0。6m 微变形区6m,20m.下盘0,12m.其中主变形区0。4m.微变形区4m、12m、以上分区范围均从主地裂缝或次生地裂缝起算,在地裂缝场地。同。建筑物的基础不得跨越地裂缝布置.采用特殊结构跨越地裂缝的建筑物应进行专门研究.在地裂缝影响区内、建筑物长边宜平行地裂缝布置,建筑物基础底面外沿,桩基时为桩端外沿.至地裂缝的最小避让距离,一类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或按表13采用.二类.三类建筑应满足表12的规定,且基础的任何部分都不得进入主变形区内、四类建筑允许布置在主变形区内。表13、地裂缝场地建筑物最小避让距离.m,注,使用表13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底部框架砖砌体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避让距离应按表中数值的1。2倍采用 2、k大于2m时 实际避让距离等于最小避让距离加上 k 3。桩基础计算避让距离时、地裂缝倾角统一采用80,主地裂缝与次生地裂缝之间.间距小于100m时。可布置体型简单的三类、四类建筑、间距大于100m时,可布置二类 三类。四类建筑.地裂缝场地的建筑工程设计,采取减小地裂缝影响的措施主要有,采取合理的避让距离 加强建筑物适应不均匀沉降的能力、采取防水措施或地基处理措施。避免水浸入地裂缝产生次生灾害.在地裂缝影响区范围内,不得采用用水量较大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建筑,应增加其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强度。体型应简单,体型复杂时 应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几个体型简单的独立单元.单元长高比不应大于2,5,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砌体建筑,应在每层楼盖和屋盖处及基础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圈梁。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双向条基,筏基或箱基等整体刚度较大的基础、采用路堤方式跨越地裂缝时、除查明地裂缝外 应定期监测地裂缝的活动,及时调整线路坡度.桥梁工程场地及附近存在地裂缝时。除查明地裂缝外.还需采取以下设防措施.1,当桥梁长度方向与地裂缝走向重合时,应适当调整线位 宜置于相对稳定的下盘,2,桥墩基础的避让距离.单孔跨径大,中,小桥可按三类建筑物的避让距离确定。单孔跨径特大桥可按二类建筑物的避让距离确定.3。跨越地裂缝的桥梁上部结构应采用静定结构。特大桥宜选用柔性桥型,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定期监测地裂缝的活动。及时进行调整,采用隧道结构穿越地裂缝时.宜采用大角度穿越.必要时采用柔性结构设计。定期监测地裂缝的活动 及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