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3 岩溶11 3,1.对地表或地下分布可溶性岩层并存在各种岩溶现象.以及可溶岩地区的上覆土层曾发生地面塌陷或有土洞存在的地段或地区、应按岩溶地段开展岩土工程勘察、11,3,2 根据岩溶埋藏条件可分为裸露型岩溶。覆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可分为强烈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和微弱发育的岩溶,11。3,3,岩溶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1.可溶岩地表岩溶形态特征、溶蚀地貌类型.2 可溶岩地层分布。地层年代.岩性成分,地层厚度,结晶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单层厚度。产状。所含杂质及溶蚀、风化程度,3,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分布特征.接触关系。4,地下岩溶发育程度,较大岩溶洞穴,暗河的空间位置。形态.深度及分布和充填情况.岩溶与工程的关系,5、断裂的力学性质。产状,断裂带的破碎程度 宽度。胶结程度、阻水或导水条件 以及与岩溶发育程度的关系。6,褶曲不同部位的特征,节理。裂隙性质。岩体破碎程度。以及与岩溶发育程度的关系 7。溶洞或暗河发育的层数 标高。连通性、分析区域侵蚀基准面,地方侵蚀基准面与岩溶发育的关系,8、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岩溶地下水的流向,流速,地表岩溶泉的出露位置,水量及变化情况、岩溶水与地表水的联系。9.岩溶发育强度分级,圈定岩溶水富水区 11,3.4,覆盖型岩溶发育地区还应查明下列内容 1.查明覆盖层成因,性质、厚度.2、地下水补给来源,埋藏深度、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方式 3。土洞和塌陷的分布,形态和发育规律。4,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5,治理土洞和塌陷的经验。11。3。5,岩溶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1。岩溶地区勘探应采用综合物探.钻探、钻孔电视等综合勘探方法、2,浅层溶洞和覆盖土层厚度可用挖探查明或验证 土洞可用轻便型 密集型勘探查明或验证、3,岩溶勘探点布置,勘探深度.钻孔护壁方法及材料应根据勘察阶段并结合物探方法和水文地质试验的要求确定 4。岩芯采取率,1、完整岩层大于或等于80 2 破碎带大于或等于50.3、溶洞充填物大于50,软塑 流塑体除外、5,勘探中应测定岩芯中的岩溶率,6、岩溶区钻探深度进入结构底板或桩端平面以下不应小于10m,揭露溶洞时应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加深。7。岩溶发育且形态复杂时 施工阶段应结合工程开挖和处理措施、采用探灌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查明岩溶发育形态 11,3 6。岩溶测试,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表水、地下水水样除进行一般试验项目外应增加游离CO2和侵蚀性CO2含量分析、必要时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试,2、覆盖层土样应进行物理力学性质 膨胀性、渗透性试验 必要时进行矿物与化学成分分析、溶洞充填物样应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必要时进行黏土矿物成分分析,3、代表性岩样应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必要时选样进行镜下鉴定,化学分析和溶蚀试验。泥灰岩应增加软化系数试验.4.与线路有关的暗河,大型溶洞、岩溶泉等应进行连通试验,查明其分布规律,主发育方向.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地段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或地下水动态观测.对于重点工程区段、必要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钻孔与岩溶泉.井、进行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的水文地质动态观测.11,3。7 岩溶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应阐明岩溶的空间分布 发育程度 发育规律,对各类工程的影响和处理原则、存在问题及施工中注意事项等.2。岩溶地段基坑 隧道涌水量应采用多种方法计算比较确定,并应对岩溶突水.突泥位置和强度,地下水位下降的可能性。对地表水和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地段等岩土工程问题作出预测和评估,提出可行的设计、施工措施建议,3,岩溶地面塌陷应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土层厚度与结构 地下水位等主要因素综合评价 分析塌陷的主要原因,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4、线路工程跨越,置于隐伏溶洞之上时、应评价隐伏溶洞的稳定性。5。必要时编制岩溶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500,1、5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尺横向1,200、1,2000.竖向1。100 1 500 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比例尺1,200,1,500、及隐伏岩溶。洞穴或暗河的平面,纵横剖面图、比例尺视需要确定。纵,横比例宜一致、图中应标出各类岩溶形态分布位置,与线路工程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