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7。1,一般规定7。1、1。工程监测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使用的仪器设备多种多样 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不同 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就不同。工程监测等级和监测精度不同 采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精度也不一样、另外,由于场地条件、工程经验的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 总之,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需要和现场条件等综合确定、并便于现场操作实施,7、1、2。本条对变形监测网的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要求进行了规定,目的是为了保证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避免由于基准点不稳定或破坏等原因,导致监测数据不连续或无法解释 因此、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7.1,3。本条规定是保证监测数据可靠、真实的前提条件 也是国家计量法规的基本要求.结合仪器自身特点。使用频次及使用环境,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比对检查 以保证仪器能正常工作、7,1,4.目前市场上监测传感器的种类较多。质量及费用差别较大,在传感器选型上应重点考虑工程的监测情况和特殊要求.如监测时间的长短.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量测介质的适应性等,7,1.5、在相同的作业方式下监测.有利于将监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确保监测数据可靠的目的。7 1.6.本条强调了监测项目初始值读取的时间,避免因初始值读取不及时或滞后而损失掉变形数据.为保证初始值观测的准确性。要求对各项监测项目初始值观测次数应不少于3次,同时需要对初始观测值进行相对稳定性的判别.7.1 7.监测精度是指监测系统给出的指示值和被测量的真值的接近程度,是受工程监测环境 监测人员和监测仪器精度等因素影响的综合精度,精度在数理统计学中与误差相联系、监测精度越高.相应的监测误差越低.仪器精度只是某种仪器测定一个监测量的读数的准确程度、各监测项目所确定的监测精度。须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控制要求,同时还应兼顾经济合理的原则,7.1,8,监测元器件的工作状态和监测点的完好程度是获取完整、可靠监测数据的关键,如遭受破坏则有可能造成监控盲区 有些关键部位监测缺失甚至可能威胁到工程的安全、故应高度重视元器件和监测点的保护和恢复工作。7,1。9、随着工程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机器人.静力水准.微波干涉测量等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这些监测技术可以弥补常规技术的不足、具有实施安全,高精度.高效率。操作灵活等特点 有效地提高了监测的技术水平 促进了监测工作的开展,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工程监测的同时。应辅以常规监测方法进行验证.工程实践表明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时方可单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