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7。1,一般规定7。1,1。工程监测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使用的仪器设备多种多样。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不同,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就不同、工程监测等级和监测精度不同,采用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精度也不一样.另外.由于场地条件、工程经验的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 总之。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需要和现场条件等综合确定。并便于现场操作实施,7。1 2、本条对变形监测网的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要求进行了规定,目的是为了保证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避免由于基准点不稳定或破坏等原因,导致监测数据不连续或无法解释.因此,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7,1,3 本条规定是保证监测数据可靠、真实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计量法规的基本要求 结合仪器自身特点 使用频次及使用环境。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比对检查。以保证仪器能正常工作,7,1,4。目前市场上监测传感器的种类较多.质量及费用差别较大 在传感器选型上应重点考虑工程的监测情况和特殊要求。如监测时间的长短.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量测介质的适应性等、7、1,5。在相同的作业方式下监测 有利于将监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确保监测数据可靠的目的 7,1,6,本条强调了监测项目初始值读取的时间,避免因初始值读取不及时或滞后而损失掉变形数据,为保证初始值观测的准确性、要求对各项监测项目初始值观测次数应不少于3次 同时需要对初始观测值进行相对稳定性的判别,7、1.7.监测精度是指监测系统给出的指示值和被测量的真值的接近程度、是受工程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和监测仪器精度等因素影响的综合精度、精度在数理统计学中与误差相联系 监测精度越高 相应的监测误差越低。仪器精度只是某种仪器测定一个监测量的读数的准确程度,各监测项目所确定的监测精度,须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控制要求,同时还应兼顾经济合理的原则.7,1.8,监测元器件的工作状态和监测点的完好程度是获取完整.可靠监测数据的关键,如遭受破坏则有可能造成监控盲区、有些关键部位监测缺失甚至可能威胁到工程的安全.故应高度重视元器件和监测点的保护和恢复工作,7 1。9 随着工程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机器人 静力水准、微波干涉测量等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这些监测技术可以弥补常规技术的不足、具有实施安全 高精度,高效率。操作灵活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监测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监测工作的开展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工程监测的同时.应辅以常规监测方法进行验证 工程实践表明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时方可单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