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明挖法和盖挖法5、2。1 明挖法和盖挖法基坑工程的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操作简便。且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整个基坑的安全状态 其监测点应当沿基坑周边布设,其中.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 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这些部位最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移变形。对这些部位的监测能够较好的反应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在类似关键部位应布有监测点控制 5,2 2,支护桩,墙 体水平位移变形是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稳定状态的最直接反映.该监测项目对判断桩、墙,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相对于桩。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难度要大,其监测点的布设间距可比桩 墙,顶的监测间距适当大些、可按后者两倍的间距布设,在相近部位其监测点最好与支护桩.墙 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间的对比分析,在基坑各边中间部位及阳角部位等的桩。墙.体易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应作为重要部位监测,5、2。3,支护桩 墙.结构应力监测的目的是检验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的符合性。监测点的布设需要根据支护结构内力计算结果,基坑规模等因素,布设在支护桩、墙.出现弯矩极值等特征点的部位.为便于分析应力与变形的关系、支护桩 墙 结构应力监测点与支护桩,墙、变形监测点对应布设,5,2,4,立柱在顶部荷载和支撑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沉降、水平位移,在基底回弹的作用下会产生隆起、立柱隆起对支撑是强制位移.产生的附加弯矩将造成节点破坏,甚至造成整个支撑体系失稳、基坑倾覆.在实际工程中出现过立柱隆起超出20cm.甚至破坏的案例。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应根据基底地质条件的不同确定具体的监测数量.一般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在承压水作用下.立柱竖向位移变化复杂.可能出现持续隆起.应适当增加立柱监测根数 5,2。5.基坑工程中水平支撑与支护桩、墙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护结构、水平支撑作为支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着基坑外侧土压力、支撑轴力随着基坑的开挖而变化,其大小与支护结构的稳定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同一竖向监测断面内的每道支撑均应进行轴力监测,特别是基坑距底部1,3深度处轴力最大、应加强监测,另外、若使用应变计进行轴力监测,应在支撑同一断面上布置2个,4个应变计。以真实反映支撑轴力的变化 支撑轴力监测中应注意修正各方面的不利影响.根据工程施工监测经验.深基坑支撑轴力的观测数值的偏差往往较大.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1 测点布设的合理性 表面附着式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应符合圣维南原理避开应力集中的位置、并对称布设以消除附加弯矩的影响、2,长期室外高,低温恶劣环境带来的传感器温度漂移的影响 5 2。6,盖挖法的结构顶板由于在后续工程施工中同时起到路面结构的支撑作用,顶板与立柱 边桩的连接处均为受力较为复杂的部位.因此、在顶板内力监测点的布置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部位,5。2。7,当基坑土层软弱并含有地下水时。锚杆施工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且容易发生蠕变,基坑较深或坑边有高大建筑时,锚杆往往承受较大拉力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部位的锚杆进行拉力监测.以确保工程安全.5,2。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采用土钉墙进行支护的基坑工程相对较少,土钉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如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 地质条件复杂、周边存在高大建 构。筑物的区段 监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土钉的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5,2 9、在基坑周边的地表变形主要控制区布设不少于2排的沉降监测点,是为了控制基坑周边的最大地表变形.在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垂直于基坑边线的监测断面,是为了监测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的范围。分析基坑工程对周边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5、2、10.由于竖井断面一般都比较小,可在竖井长,短边中部各布设1条测线,沿竖向按3m、5m布设一个监测断面、在竖井内进行净空收敛量测,由于作业空间小、深度大.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或采用非接触测量的方法,5.2.11、当基坑开挖深度及面积较大,基坑底部遇到有一定膨胀性的土层或坑边有较大荷载的高大建筑时、基坑的开挖卸载容易造成基底隆起,隆起值过大不仅对基坑支护结构有较大影响.而且会对周边建筑的稳定带来威胁,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埋设和观测较为困难,一般在预计隆起、回弹 量较大的部位布设监测点 5、2。12。基坑工程降水分为坑内降水和坑外降水两种形式。一般坑内降水时、水位观测孔通常布设在基坑中部和四角。坑外降水时,水位观测孔通常布设在降水区域中央、长短边中点,周边四角 降水区域长短边中点.周边四角的观测孔一般距结构外1。5m,2m,水位观测孔的管底埋置深度一般在降水目的层的水位降低深度以下3m 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