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F,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F,0,1、对末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应根据地下水位可能上升的幅度,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措施,F,0,2、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则.体形复杂时,宜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简单 规则的单元。单元之间宜拉开一定距离,设置能适应沉降的连接体或采取其他措施.F.0。3 多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 应有较大的刚度 房屋的单元长高比不宜大于3、F 0.4,在同一单元内,各基础的荷载 形式、尺寸和埋深应尽量接近、当门廊等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的荷载相差悬殊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主体建筑下沉对门廊等附属建筑的影响。F.0,5 在建筑物的同一单元内、不宜设置局部地下室。对有地下室的单元.应用沉降缝将其与相邻单元分开、F、0。6、宜通过加大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面积。调整上部结构布置等措施减小沉降缝处的基底压力.F,0.7.建筑物基础附近有重物或重型设备时、应采取隔离,对设备基础地基进行处理.加固建筑物基础等措施。减小附加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F.0,8。对地下室和地下管沟 应根据地下水位上升的可能幅度采取防水措施.水位可能上升至基础底面标高以上时,地下管沟材料宜采用抗渗混凝土并应增设柔性防水层,F 0,9,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有大面积填方时、应根据填方厚度。地下水位可能上升的幅度,判断场地转化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可能性.可能性大时、应按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