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岩.溶8,2、1 岩溶勘察应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以物探,钻探为主,宜分阶段进行可研勘察 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必要时还应进行施工勘察。8,2。2.岩溶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建筑工程应查明基岩面起伏变化及上覆土层性质、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形态 规模及埋深、溶洞顶板的厚度及破碎情况,洞壁岩体的结构及强度,洞隙内堆填物的性状及地下水的埋藏特征。2.隧道等地下建设工程应查明溶洞及地下河的发育与分布,溶洞或地下河与上覆土层的关系、上部岩溶裂隙或土洞与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关系。岩溶水量的大小与突水的可能性。8 2、3 岩溶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2.2条外 还应重点探查下列地段土洞的发育情况。并应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土洞顶板坍塌的可能性.1、场地上覆土层的厚度较小.土中裂隙及其下伏岩体洞隙发育的地段,2.无充填的溶隙或裂隙发育的岩体与土体相交接的部位,3。在构造带或宽大裂隙带上 以及两组构造裂隙带交汇处、4,隐伏浅埋的溶沟,溶槽及漏斗上有软弱土体分布的地段,5.抽排地下水时、地下水位升降剧烈的变动范围,尤其在地下水频繁活动的岩、土交界处 6。地势低洼的碟形地及靠近地表水体的地段。或地表水经常积聚下渗的活动地带.8、2,4,岩溶场地的地面建筑工程详细勘察,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或二级时、应按其柱列线 基础轴线或基础周边线布置勘探孔,重要性等级为三级时。可按其轮廓线布置勘探孔。2、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或二级且为框、排架柱独立基础或大直径桩基础 当岩溶微发育时.可隔基或隔柱钻探,当岩溶为中等或强发育时,应逐基或逐柱钻探,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或二级且为筏板基础时,应在筏板基础内及其周边布置勘探孔 对大型环形基础 应沿环基内,外边线布置勘探孔、3。岩溶中等或强发育区段、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12m,对于条基或岩溶微发育区段.勘探孔间距不应大于24m.4 岩溶强发育区应进行工程物探 其勘探范围应大于地面建筑工程的周边线 5,当基础底面以下或其近旁发现有岩溶洞穴或物探异常时,应加密勘探点,必要时还可采用综合物探进行探查,8,2.5.岩溶场地的地面建筑工程详细勘察,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或二级且基础位于硬质岩石表面时,勘探孔进入基础底面 或洞底,以下完整岩体不应小于5m、重要性等级为三级时不应小于3m,2,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或一柱一桩时、勘探孔应进入桩端以下完整岩体不小于3倍桩径的深度。且不应小于5m,3、当基础位于土层上,且不存在洞穴塌陷可能时。对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或三级的地面建筑工程。其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以下3倍独立基础或6倍条形基础宽度.控制性勘探孔宜进入下伏稳定基岩,对重要性等级为一级的地面建筑工程。其所有勘探孔均宜进入到稳定的基岩、8。2、6,岩溶发育程度可按表8。2,6确定,表8。2 6。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注,符合表中所列岩溶发育条件之一,可认定为对应的发育程度,8.2,7.岩溶勘察可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需要,选择下列测试与观测工作.1,为查明浅埋的岩溶洞隙顶板及洞内堆填物的岩土性质。应采取岩土试样进行试验.对洞内堆填物可进行原位测试。2,为判断土洞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可采取土试样做湿化。胀缩性与可溶盐含量、剪切等试验。3,当需查明洞内充填物或上覆土的性质时。可采取土试样做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进行原位测试,4、当需研究地下水的变化和潜蚀作用时,应进行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的地下水位,流速、流向和水质的长期观测。5。当需确定地下各岩溶洞穴的连通性时 宜进行抽水。注水或荧光素,盐类等示踪连通性试验、6。当溶洞顶板为易风化岩石或软弱岩石时 可进行抗风化观测与测试,7,当需评价浅埋洞穴的稳定性时,可采取洞体项板和侧壁岩样,做力学试验、必要时还可做顶板岩体的载荷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