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坡式护岸8 2、1,坡式护岸可分为上部护坡和下部护脚,上部护坡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河岸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活动情况。采用干砌石。浆砌石 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板.模袋混凝土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下部护脚部分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岸坡地形地质情况。水流条件和材料来源 采用抛石。石笼。柴枕、柴排,土工织物枕.软体排、模袋混凝土排.铰链混凝土排,钢筋混凝土块体 混合形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8,2.2 护坡工程可根据岸坡的地形、地质条件,岸坡稳定及管理要求设置枯水平台、枯水平台顶部高程应高于设计枯水位0.5m,1,0m。宽度可为1m、2m,当枯水平台以上坡身高度大于6m时。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戗台。8,2,3,护坡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计算确定 砌石护坡石层的厚度宜为0.25m。0、300m,混凝土预制块或模袋混凝土的厚度宜为0。10m,0 12m 砂砾石垫层厚度宜为0 10m,0,15m,粒径可为2mm,30mm,当滩面有排水要求时,坡面应设置排水沟。8,2、4,抛石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1,抛石粒径应根据水深、流速情况,按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计算或根据已建工程分析确定。2、抛石厚度不宜小于抛石粒径的2倍.水深流急处宜增大,3 抛石护脚的坡度宜缓于1,1。5。8.2.5,柴枕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1,柴枕护脚的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柴枕外脚应加抛压脚块石或石笼等、2,柴枕的规格应根据防护要求和施工条件确定、枕长可为10m,15m 枕径可为0、5m。1,0m,柴、石体积比宜为7.8 柴枕可为单层抛护、也可根据需要抛两层或三层 单层抛护的柴枕、其上压石厚度宜为0,5m,0.8m,8 2,6、柴排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柴排护脚的岸坡不应陡于1,2 5、排体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 8m,1,0m,2 柴排垂直流向的排体长度应满足在河床发生最大冲刷时 排体下沉后仍能保持缓于1 2.5的坡度,3、相邻排体之间的搭接应以上游排覆盖下游排、其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m,8。2.7,土工织物枕及土工织物软体排护脚可根据水深、流速、河岸及附近河床土质情况,采用单个土工织物枕抛护、可3个 5个土工织物枕抛护 也可土工织物枕与土工织物垫层构成软体排形式防护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土工织物材料应具有抗拉、抗磨,耐酸碱.抗老化等性能 孔径应满足反滤要求 2 当护岸土体自然坡度陡于1,2且坡面不平顺有大的坑洼起伏及块石等尖锐物时.不宜采用土工织物枕及土工织物软体排。3。土工织物枕,土工织物排的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以下.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 1 0m、4 土工织物软体排垂直流向的排体长度应满足在河床发生最大冲刷时、排体随河床变形后坡度不应陡于1。2。5 5,土工织物软体排垫层顺水流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m、并应采用顺水流方向上游垫布压下游垫布的搭接方式、6。排体护脚处及其上。下端宜加抛块石 8、2 8.铰链混凝土排护脚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的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0。8m、1,0m、2.混凝土板厚度应根据水深,流速经防冲稳定计算确定。3 沉排垂直于流向的排体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4 顺水流向沉排宽度应根据沉排规模.施工技术要求确定、5。排体之间的搭接应以上游排覆盖下游排 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m,6.排的顶端可用钢链系在固定的系排梁或桩墩上、排体坡脚处及其上、下端宜加抛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