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 1,岩、溶5,1,1,岩溶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不良地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工程安全。特别在大量抽吸地下水 使水位急剧下降、引发土洞的发展和地面塌陷的发生.我国已有很多实例、故本条强调。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5,1、2,本条规定了岩溶的勘察阶段划分及其相应工作内容和要求,1 强调可行性研究或选址勘察的重要性 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会带来严重的工程稳定性问题 故在场址比选中.应加深研究 预测其危害,做出正确抉择,2 强调施工阶段补充勘察的必要性,岩溶土洞是一种形态奇特。分布复杂的自然现象、宏观上虽有发育规律.但在具体场地上、其分布和形态则是无常的.因此 进行施工勘察非常必要.岩溶勘察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强调下列各点。1,重视工程地质研究。在工作程序上必须坚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先导,2、岩溶规律研究和勘探应遵循从面到点,先地表后地下。先定性后定量、先控制后一般以及先疏后密的工作准则。3.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勘探手段 如为查明浅层岩溶,可采用槽探 为查明浅层土洞可用钎探.为查明深埋土洞可用静力触探等,4,采用综合物探.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但不宜以未经验证的物探成果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地基处理的依据。岩溶地区有大片非可溶性岩石存在时 勘察工作应与岩溶区段有所区别,可按一般岩质地基进行勘察,5 1,3、本条规定了岩溶场地工程地质测绘应着重查明的内容,共7款、都与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密切有关 岩溶洞隙 土洞和塌陷的形成和发展 与岩性、构造.土质,地下水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工程地质测绘时.不仅要查明形态和分布。更要注意研究机制和规律.只有做好了工程地质测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勘探测试 为分析评价打下基础.土洞的发展和塌陷的发生 往往与人工抽吸地下水有关、抽吸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成片塌陷的例子屡见不鲜,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应特别注意,5.1。4.岩溶地区可行性研究勘察和初步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地岩溶发育规律和岩溶形态的分布规律,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判释。勘探点间距宜适当加密.勘探孔深度揭穿对工程有影响的表层发育带即可.5、1 5,详勘阶段,勘探点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对地质条件复杂或荷载较大的独立基础应布置一定深度的钻孔、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应一柱一孔予以控制,当基底以下土层厚度不符合第5。1、10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根据荷载情况 将部分或全部钻孔钻入基岩。当在预定深度内遇见洞体时 应将部分钻孔钻入洞底以下 对荷载大或一柱多桩时,即使一柱一孔、有时还难以完全控制 有些问题可留到施工勘察去解决 5,1,6。施工勘察阶段.应在已开挖的基槽内,布置轻型动力触探,钎探或静力触探.判断土洞的存在,桂林等地经验证明 坚持这样做十分必要,5.1.7、土洞与塌陷对工程的危害远大于岩体中的洞隙。查明其分布尤为重要,但是、对单个土洞一一查明,难度及工作量都较大,土洞和塌陷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本条根据实践经验 提出在岩溶发育区中,土洞可能密集分布的地段.在这些地段上重点勘探。使勘察工作有的放矢,5.1.8。工程需要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更多地进行一些洞体顶板试验,积累资料.目前实测资料很少,岩溶定量评价缺少经验。铁道部第二设计院曾在高速行车的条件下,在路基浅层洞体内进行顶板应力量测。贵州省建筑设计院曾在白云岩的天然洞体上进行两组载荷试验,所得结果都说明天然岩溶洞体对外荷载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据此可以认为.现行评价洞体稳定性的方法是有较大安全储备的 5.1.9、当前岩溶评价仍处于经验多于理论,宏观多于微观、定性多于定量阶段。本条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几种对工程不利的情况、当遇所列情况时。宜建议绕避或舍弃,否则将会增大处理的工程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5,1 10,第5.1、9条从不利和否定角度,归纳出了一些条件.本条从有利和肯定的角度提出当符合所列条件时 可不考虑岩溶稳定影响的几种情况 综合两者。力图从两个相反的侧面。在稳定性评价中.从定性上划出去了一大块.而余下的就只能留给定量评价去解决了 本条所列内容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部分一致.5、1,11,本条提出了如不符合第5。1、10条规定的条件需定量评价稳定性时。需考虑的因素和方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关键在于查明岩溶的形态和计算参数的确定,当岩溶体隐伏于地下、无法量测时,只能在施工开挖时.边揭露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