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红、黏、土6,2 1、本节所指的红黏土是我国红土的一个亚类 即母岩为碳酸盐岩系。包括间夹其间的非碳酸盐岩类岩石。经湿热条件下的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特殊土类、本条明确了红黏土包括原生与次生红黏土,以下各条规定均适用于这两类红黏土,按照本条的定义.原生红黏土比较易于判定、次生红黏土则可能具备某种程度的过渡性质、勘察中应通过第四纪地质。地貌的研究。根据红黏土特征保留的程度确定是否判定为次生红黏土.6,2 2.本条着重指出红黏土作为特殊性土有别于其他土类的主要特征是,上硬下软。表面收缩,裂隙发育 地基是否均匀也是红黏土分布区的重要问题。本节以后各条的规定均针对这些特征作出 至于与其他土类具有共性的勘察内容.可按有关章节的规定执行,奉节不予重复、为了反映上硬下软的特征 勘察中应详细划分土的状态,红黏土状态的划分可采用一般黏性土的液性指数划分法,也可采用红黏土特有含水比划分法。为反映红黏土裂隙发育的特征 应根据野外观测的裂隙密度对土体结构进行分类,红黏土的网状裂隙分布,与地貌有一定联系。如坡度 朝向等、且呈由浅而深递减之势,红黏土中的裂隙会影响土的整体强度.降低其承载力,是土体稳定的不利因素,红黏土天然状态膨胀率仅0.1,2,0.其胀缩性主要表现为收缩,线缩率一般2 5、8.最大达14,但在缩后复水 不同的红黏土有明显的不同表现,根据统计分析提出了经验方程I,r,1、4.0、0066wL以此对红黏土进行复水特性划分 划属I类者,复水后随含水量增大而解体 胀缩循环呈现胀势,缩后土样高大于原始高 胀量逐次积累以崩解告终,风干复水.土的分散性。塑性恢复 表现出凝聚与胶溶的可逆性、划属。类者 复水土的含水量增量微、外形完好,胀缩循环呈现缩势,缩量逐次积累,缩后土样高小于原始高.风干复水、干缩后形成的团粒不完全分离.土的分散性、塑性及Ir值降低 表现出胶体的不可逆性,这两类红黏土表现出不同的水稳性和工程性能,红黏土地区地基的均匀性差别很大,如地基压缩层范围均为红黏土 则为均匀地基。否则,上覆硬塑红黏土较薄.红黏土与岩石组成的土岩组合地基。是很严重的不均匀地基、6.2。3、红黏土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是在一般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的 其内容与要求可根据工程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条文中提及的五个方面.工作中可以灵活掌握 有所侧重.或有所简略,6,2,4.由于红黏土具有垂直方向状态变化大、水平方向厚度变化大的特点、故勘探工作应采用较密的点距 特别是土岩组合的不均匀地基 红黏土底部常有软弱土层、基岩面的起伏也很大,故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单纯根据地基变形计算深度来确定 以免漏掉对场地与地基评价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土岩组合的不均匀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基岩。以便获得完整的地层剖面、基岩面上土层特别软弱 有土洞发育时,详细勘察阶段不一定能查明所有情况。为确保安全,在施工阶段补充进行施工勘察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基岩面高低不平,基岩面倾斜或有临空面时,嵌岩桩容易失稳,进行施工勘察是必要的,6。2 5。水文地质条件对红黏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仅仅通过地面的测绘调查往往难以满足岩土工程评价的需要,此时补充进行水文地质勘察,试验,观测工作是必要的、6。2,6,裂隙发育是红黏土的重要特性、故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应采用三轴试验 红黏土有收缩特性,收缩再浸水、复水,时又有不同的性质,故必要时可做收缩试验和复浸水试验。6。2。7,红黏土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原则上与一般土并无不同,应特别注意的是红黏土裂隙的影响以及裂隙发展和复浸水可能使其承载力下降 考虑到各种不利的临空边界条件。尽可能选用符合实际的测试方法,过去积累的确定红黏土承载力的地区性成熟经验 应予充分利用。6,2,8、地裂是红黏土地区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地裂规模不等 长可达数百米,深可延伸至地表下数米,所经之处地面建筑无一不受损坏、故评价时应建议建筑物绕避地裂、红黏土中基础埋深的确定可能面临矛盾,从充分利用硬层。减轻下卧软层的压力而言 宜尽量浅埋,但从避免地面不利因素影响而言、又必须深于大气影响急剧层的深度,评价时应充分权衡利弊 提出适当的建议,如果采用天然地基难以解决上述矛盾,则宜放弃天然地基.改用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