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4。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4,1、1、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 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2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3 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5。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4.1.2 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4.1,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3。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4,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4 1、4,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2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 岩土工程特性 地下水埋藏条件。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4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 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6 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 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 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4。1、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4。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 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 1,6条 第4 1.10条的规定,4 1,6.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4,1,7 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1、7确定 4,1,8。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 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2.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 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 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4。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2,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 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4,1.10,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 监测水位变化、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3、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4。1 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 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 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 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 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 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8,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1 12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勘察工作应按本规范第5、7节执行,当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本规范第4。9节执行 当需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设计时.应按本规范第4。8节执行。4 1.13,详细勘察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期间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需论证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需提出抗浮设防水位时 应进行专门研究,4,1。14,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对岩质地基 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结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15条。第4。1,19条的规定,4 1。15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4、1、15确定,4.1 16.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2.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3 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 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4.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 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 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4、1.17。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 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4.1 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2,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 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 4、1,1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 除应符合4 1,18条的要求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2.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0 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1 0倍基础宽度、3.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4.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5,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6 当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 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4,9节的要求,4。1、20。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要求 并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 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 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 4。1、21,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 应进行施工勘察、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当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发生未曾估计到的变化时,应进行监测 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4、1,22、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 为基坑工程设计进行的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满足本规范第4,8,4条的规定。4,1、23,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4、1,24,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建筑物,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建筑物。应评价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