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0 1。一般规定10.1,1,为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安全、明确规定了在施工阶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等验算。施工阶段包括制作,张拉、运输及安装等工序。10.1、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有关规定 当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时,应计算预应力作用效应并参与组合 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 预应力效应为综合内力Mr、Vr及Nr.包括预应力产生的次弯矩.次剪力和次轴力,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γp应按预应力作用的有利或不利分别取1,0或1、2,当不利时,如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锚头局压区的张拉控制力 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γp应取1。2,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γp通常取1,0、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预应力筋超出有效预应力值达到强度设计值之间的应力增量仍为结构抗力部分,当按本规范第6章的实用方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仅次内力应参与荷载效应组合和设计计算,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列为公式左端项参与作用效应组合时,由于预应力筋的数量和设计参数已由裂缝控制等级的要求确定。且总体上是有利的.根据工程经验.对参与组合的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应取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0、对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框架梁端预应力筋偏心弯矩在柱中产生的次弯矩等、其预应力作用效应为不利时 γ0应按本规范公式,3.3 2.1。执行.本规范为避免出现冗长的公式,在诸多计算公式中并没有具体列出相关次内力、因此、当应用本规范公式进行正截面受弯 受压及受拉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受剪及受扭截面承载力计算、以及裂缝控制验算时、均应计入相关次内力 本次修订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承受静力荷载的设计规定.主要有裂缝控制 张拉控制应力限值、有关的预应力损失值计算。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的裂缝控制验算及挠度验算,受弯构件和板柱结构中有粘结纵向钢筋的配置 以及施工张拉阶段截面边缘混凝土法向应力控制和预拉区构造配筋,防腐及防火措施.以上规定的条款列在本章及本规范相关章节的条款中.10,1,3,本次修订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预应力螺纹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 10,1,5、通常对预应力筋由于布置上的几何偏心引起的内弯矩Npepn以M1表示、由该弯矩对连续梁引起的支座反力称为次反力 由次反力对梁引起的弯矩称为次弯矩M2 在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梁中.由预加力对任一截面引起的总弯矩Mr为内弯矩M1与次弯矩M2之和,即Mr,M1.M2 次剪力可根据结构构件各截面次弯矩分布按力学分析方法计算,此外、在后张法梁、板构件中,当预加力引起的结构变形受到柱,墙等侧向构件约束时.在梁、板中将产生与预加力反向的次轴力、为求次轴力也需要应用力学分析方法 为确保预应力能够有效地施加到预应力结构构件中.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合理布置竖向支承构件,如将抗侧力构件布置在结构位移中心不动点附近,采用相对细长的柔性柱以减少约束力。必要时应在柱中配置附加钢筋承担约束作用产生的附加弯矩.在预应力框架梁施加预应力阶段.可将梁与柱之间的节点设计成在张拉过程中可产生滑动的无约束支座,张拉后再将该节点做成刚接。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可采用后浇带或施工缝将结构分段。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对于不能分开且刚度较大的支承构件,可在板与墙 柱结合处开设结构洞以减少约束力.待张拉完毕后补强 对于平面形状不规则的板。宜划分为平面规则的单元 使各部分能独立变形 以减少约束 当大部分收缩变形完成后 如有需要仍可以连为整体 10。1、7.当按裂缝控制要求配置的预应力筋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承载力不足部分可由普通钢筋承担、采用混合配筋的设计方法。这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既具有全预应力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二者的主要优点,又基本上排除了两者的主要缺点,现已成为加筋混凝土系列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配置钢筋时。由于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影响,会在这些钢筋中产生内力,这些内力减少了受拉区混凝土的法向预压应力,使构件的抗裂性能降低.因而计算时应考虑这种影响、为简化计算.假定钢筋的应力取等于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但严格地说,这种简化计算当预应力筋和钢筋重心位置不重合时是有一定误差的.10、1,8。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内力重分布的试验研究,并探讨次弯矩存在对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这些试验研究及有关文献建议,对存在次弯矩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其弯矩重分布规律可描述为。1一β.Md αM2、Mu,其中.α为次弯矩消失系数,直接弯矩的调幅系数定义为、β,1 Ma、Md。此处 Ma为调整后的弯矩值。Md为按弹性分析算得的荷载弯矩设计值 直接弯矩调幅系数β的变化幅度是 0。β βmax.此处。βmax为最大调幅系数。次弯矩随结构构件刚度改变和塑性铰转动而逐步消失,它的变化幅度是,0,α.1,0。且当β 0时,取α。1。0 当β,βmax时.可取α接近为0 且β可取其正值或负值.当取β为正值时,表示支座处的直接弯矩向跨中调幅,当取β为负值时,表示跨中的直接弯矩向支座处调幅、上述试验结果从概念设计的角度说明 在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次弯矩、随着预应力构件开裂。裂缝发展以及刚度减小.在极限荷载阶段会相应减小.当截面配筋率高时,次弯矩的变化较小.反之可能大部分次弯矩都会消失.本次修订考虑到上述情况.采用次弯矩参与重分布的方案,即内力重分布所考虑的最大弯矩除了荷载弯矩设计值外,还包括预应力次弯矩在内。并参考美国ACI规范。欧洲规范EN、1992。2等、规定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及连续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当受压区高度x,0。30h0时.可允许有限量的弯矩重分配,同时可考虑次弯矩变化对截面内力的影响.但总调幅值不宜超过20,10,1、9 对光面钢丝。螺旋肋钢丝,三股和七股钢绞线的预应力传递长度。均在原规范规定的预应力传递长度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研究结果作了调整.并通过给出的公式由其有效预应力值计算预应力传递长度 预应力筋传递长度的外形系数取决于与锚固性能有关的钢筋的外形、10、1。11.10。1 12、为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安全,本规范第10、1.1条规定了在施工阶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在施工阶段对截面边缘混凝土法向应力的限值条件 是根据国内外相关规范校准并吸取国内的工程设计经验而得的。其中,对混凝土法向应力的限值.均用与各施工阶段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对应的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预拉区纵向钢筋的构造配筋率。取略低于本规范第8,5 1条的最小配筋率要求,10,1。13,先张法及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受扭承载力及裂缝宽度计算,均需用到混凝土法向预应力为零时的预应力筋合力Np0 本条对此作了规定、10、1。14。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弯能力的因素较多。如无粘结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的大小 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受弯构件的跨高比,荷载种类.无粘结预应力筋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束的形状和材料性能等、因此,受弯破坏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必须通过试验来求得。国内所进行的无粘结预应力梁、板 试验 得出无粘结预应力筋于梁破坏瞬间的极限应力、主要与配筋率。有效预应力.钢筋设计强度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跨高比以及荷载形式有关,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本次修订采用了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92的相关表达式.该表达式以综合配筋指标ζ0为主要参数、考虑了跨高比变化影响。为反映在连续多跨梁板中应用的情况.增加了考虑连续跨影响的设计应力折减系数 在设计框架梁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形布置宜与弯矩包络图相接近,以防在框架梁顶部反弯点附近出现裂缝 10,1.15,在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的预压受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普通钢筋,可以避免该类构件在极限状态下发生双折线形的脆性破坏现象,并改善开裂状态下构件的裂缝性能和延性性能,1.单向板的普通钢筋最小面积,本规范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规定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美国通过试验认为。在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的受拉区至少应配置从受拉边缘至毛截面重心之间面积0,4,的普通钢筋,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规定和研究成果、并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作出了本规范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受拉区普通钢筋最小配筋率的限制。2。梁正弯矩区普通钢筋的最小面积、无粘结预应力梁的试验表明。为了改善构件在正常使用下的变形性能,应采用预应力筋及有粘结普通钢筋混合配筋方案。在全部配筋中。有粘结纵向普通钢筋的拉力占到承载力设计值Mu产生总拉力的25,或更多时,可更有效地改善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性能 如裂缝分布、间距和宽度.以及变形性能,从而达到接近有粘结预应力梁的性能。本规范公式.10。1.15.2,是根据此比值要求,并考虑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重心离截面受压区边缘纤维的距离hp hs影响得出的,对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设计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可仅配置比最小配筋率略大的非预应力普通钢筋.取ρmin等于0,003 10,1,16、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中的双向平板,所要求配置的普通钢筋分述如下、负弯矩区普通钢筋的配置,美国进行过1 3的九区格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只要在柱宽及两侧各离柱边1、5。2倍的板厚范围内 配置占柱上板带横截面面积0 15 的普通钢筋、就能很好地控制和分散裂缝,并使柱带区域内的弯曲和剪切强度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这些钢筋应集中通过柱子和靠近柱子布置,钢筋的中到中间距应不超过300mm,而且每一方向应不少于4根钢筋、对通常的跨度、这些钢筋的总长度应等于跨度的1,3 我国进行的1 2无粘结部分预应力平板的试验也证实在上述柱面积范围内配置的钢筋是适当的,本规范根据公式,10,1,16 1.矩形板在长跨方向将布置更多的钢筋、正弯矩区普通钢筋的配置。在正弯矩区。双向板在使用荷载下按照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法向拉应力确定普通筋配置数量的规定、是参照美国ACI规范对双向板柱结构关于有粘结普通钢筋最小截面面积的规定 并结合国内多年来对该板按二级裂缝控制和配置有粘结普通钢筋的工程经验作出规定的。针对温度 收缩应力所需配置的普通钢筋应按本规范第9 1节的相关规定执行,在楼盖的边缘和拐角处.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梁.并考虑柱头剪切作用、将该梁的箍筋加密配置,可提高边柱和角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10.1。17.本条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弯矩设计值不小于开裂弯矩,其目的是控制受拉钢筋总配筋量不能过少.使构件具有应有的延性。以防止预应力受弯构件开裂后的突然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