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框架梁柱节点11,6。1.11、6。2.02版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仅需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根据近几年进行的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以及对框架结构的震害调查表明,对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验算要求 同时要求满足相应抗震构造措施、对节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即将二级抗震等级的1 2调整为1、25,三级抗震等级节点需要进行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后,增大系数取为1,1、11、6.3、11。6 6.节点截面的限制条件相当于其抗震受剪承载力的上限、这意味着当考虑了增大系数后的节点作用剪力超过其截面限制条件时.再增大箍筋已无法进一步有效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框架节点的受剪承载力由混凝土斜压杆和水平箍筋两部分受剪承载力组成.其中水平箍筋是通过其对节点区混凝土斜压杆的约束效应来增强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依据试验结果 节点核心区内混凝土斜压杆截面面积虽然可随柱端轴力的增加而稍有增加、使得在作用剪力较小时,柱轴压力的增大对防止节点的开裂和提高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起一定的有利作用 但当节点作用剪力较大时.因核心区混凝土斜向压应力已经较高,轴压力的增大反而会使节点更早发生混凝土斜压型剪切破坏,从而削弱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02版规范考虑这一因素后已在9度设防烈度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取消了轴压力的有利影响.但为了不致使节点中箍筋用量增加过多,在除9度设防烈度以外的其他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保留了轴力项的有利影响 这一做法与试验结果不符,只是一种权宜性的做法.试验证明,当节点在两个正交方向有梁且在周边有现浇板时.梁和现浇板增加了对节点区混凝土的约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但若两个方向的梁截面较小,或不是沿四周均有现浇板,则其约束作用就不明显,因此、规定在两个正交方向有梁,梁的宽度,高度都能满足一定要求,且有现浇板时 才可考虑梁与现浇板对节点的约束系数,对于梁截面较小或只沿一个方向有梁的中节点.或周边未被现浇板充分围绕的中节点.以及边节点.角节点等情况均不考虑梁对节点约束的有利影响,根据国内试验结果,参考圆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模型、对圆柱截面框架节点提出了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11,6,7,在本条规定中。对各类有抗震要求节点的构造措施作了以下调整,1、对贯穿中间层中间节点梁筋直径与长度比值。相对直径、的限制条件 02规范主要是根据梁。柱配置335MPa级纵向钢筋的节点试验结果并参考国外规范的相关规定从不致给设计中选用梁筋直径造成过大限制的偏松角度制定的,为方便应用.原规定没有体现钢筋强度及混凝土强度对梁筋粘结性能的影响.仅限制了贯穿节点梁筋的相对直径.当梁柱纵筋采用400MPa级和500MPa级钢筋后.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节点试验表明,梁筋的粘结退化将明显提前、加重,为保证高烈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使用高强钢筋的节点中梁筋粘结性能不致过度退化.本次修订将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节点中梁筋相对直径的限制条件作了略偏严格的调整.2、近几年进行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表明。顶层节点的延性需求通常比中间层节点偏小,框架震害结果也显示出顶层的震害一般比其他楼层的震害偏轻 为便于施工 在本次修订中.取消了原规范第11 6,7条第2款图11、6,7e中顶层端节点梁柱负弯矩钢筋在节点外侧搭接时柱筋在节点顶部向内水平弯折12d的要求,改为梁柱负弯矩钢筋在节点外侧直线搭接。11。6、8。本条对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作了规定。本次修订增加了对节点箍筋肢距的规定。同时、通过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及最小体积配箍率以双控方式控制节点中的最低箍筋用量 以保证箍筋对核心区混凝土的最低约束作用和节点的基本抗震受剪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