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10.3、1、根据先张法预应力筋的锚固及预应力传递性能,提出了配筋净间距的要求.其数值是根据试验研究及工程经验确定的.根据多年来的工程经验,为确保预制构件的耐久性,适当增加了预应力筋净间距的限值、10、3,2。先张法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局部挤压造成的环向拉应力容易导致构件端部混凝土出现劈裂裂缝 因此端部应采取构造措施.以保证自锚端的局部承载力,所提出的措施为长期工程经验和试验研究结果的总结.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也有一些预制构件不配置端部加强钢筋的情况。故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可靠的工程经验适当放宽.10,3,3,10、3 5、为防止预应力构件端部及预拉区的裂缝.根据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及原规范的执行情况,这几条对各种预制构件,肋形板。屋面梁。吊车梁等,提出了配置防裂钢筋的措施.10.3。6、预应力锚具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14370,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 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有关规定选用.并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10 3。7、规定了后张预应力筋配置及孔道布置的要求。由于对预制构件预应力筋孔道间距的控制比现浇结构构件更容易,且混凝土浇筑质量更容易保证。故对预制构件预应力筋孔道间距的规定比现浇结构构件的小、要求孔道的竖向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直径.主要考虑曲线孔道张拉预应力筋时出现的局部挤压应力不致造成孔道间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而对三级裂缝控制等级的梁提出更厚的保护层厚度要求,主要是考虑其裂缝状态下的耐久性、预留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筋截面积的3,0,4,0倍,是根据工程经验提出的、有关预应力孔道的并列贴紧布置.是为方便截面较小的梁类构件的预应力筋配置、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带状束及梁中集束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布置要求、是根据国内推广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工程经验作出规定的、10、3.8,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和构件端面在预应力筋张拉后常出现两类裂缝,其一是局部承压区承压垫板后面的纵向劈裂裂缝,其二是当预应力束在构件端部偏心布置。且偏心距较大时,在构件端面附近会产生较高的沿竖向的拉应力 故产生位于截面高度中部的纵向水平端面裂缝,为确保安全可靠地将张拉力通过锚具和垫板传递给混凝土构件、并控制这些裂缝的发生和开展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条文中作出了加强配筋的具体规定.为防止第一类劈裂裂缝,规范给出了配置附加钢筋的位置和配筋面积计算公式 为防止第二类端面裂缝.要求合理布置预应力筋 尽量使锚具能沿构件端部均匀布置.以减少横向拉力,当难于做到均匀布置时、为防止端面出现宽度过大的裂缝.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本条提出了限制这类裂缝的竖向附加钢筋截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本次修订允许采用强度较高的热轧带肋钢筋,对局部承压加强钢筋.提出当垫板采用普通钢板开穿筋孔的制作方式时。可按本规范第6、6节的规定执行 采用有关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确定应配置的间接钢筋.而当采用整体铸造的带有二次翼缘的垫板时,本规范局部受压公式不再适用。需通过专门的试验确认其传力性能,所以应选用经按有关规范标准验证的产品 并配置规定的加强钢筋。同时满足锚具布置对间距和边距要求。所述要求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条规定主要是针对后张法预制构件及现浇结构中的悬臂梁等构件的端部锚固区及梁中间开槽锚固的情况提出的,10、3.9。为保证端面有局部凹进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强度和裂缝控制性能 根据试验和工程经验。规定了增设折线构造钢筋的防裂措施,10,3。10。10.3。11,曲线预应力束最小曲率半径rp的计算公式是按本规范附录D有关素混凝土构件局部受压承载力公式推导得出 并与国外规范公式对比后确定的,10Φ15以下常用曲线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4m是根据工程经验给出的,当后张预应力束曲线段的曲率半径过小时,在局部挤压力作用下可能导致混凝土局部破坏.故应配置局部加强钢筋 加强钢筋可采用网片筋或螺旋筋.其数量可按本规范有关配置间接钢筋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计算规定确定,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当预应力筋近凹侧混凝土保护层较薄,且曲率半径较小时,容易导致混凝土崩裂,相关计算公式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径向崩裂力不超过混凝土保护层的受剪承载力推导得出。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计算要求时,第10 3,11条提供了配置U形插筋用量的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用以抵抗崩裂径向力、在计算应配置U形插筋截面面积的公式中,未计入混凝土的抗力贡献,这两条是在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日本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施工规范及美国AASHTO规范作出规定的、10 3。13,为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对构件端部锚具的封闭保护要求 国内外应用经验表明,对处于二b、三a,三b类环境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应采用全封闭体系,参考美国ACI和PTI的有关规定,对全封闭体系应进行不透水试验,要求安装后的张拉端,固定端及中间连接部位在不小于10kPa静水压力下 保持24h不透水.具体漏水位置可用在水中加颜色等方法检查,当用于游泳池.水箱等结构时.可根据设计提出更高静水压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