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10。3 1,σl1,σl2的计算方法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相同 但是,由于复材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摩擦系数均与预应力筋不同 因此需重新确定内缩值a.摩擦系数κ和μ。这些系数均应首先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如无实测数据.也可按照表10。3.1 1和表10。3 1 2中所列数值确定.表10 3,1、1中的内缩值根据国内部分试验所得、表10.3。1,2中碳纤维复材筋和芳纶纤维复材筋的κ和μ为日本土木工程学会、JSCE 于1997年出版的,使用连续纤维补强材料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指南 中建议的值。已有试验表明 玄武岩纤维复材筋与孔道壁间摩擦系数和碳纤维复材筋相近。设计时预应力复材筋的松弛损失率宜优先采用实测值。如无实测值、可取用表10,3,1。4中的数值.并要求选用的复材筋产品力学性能指标出厂报告中松弛率指标低于这一松弛率限值.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是在借鉴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σl5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复材筋的弹性模量与预应力钢筋有很大不同这一主要因素的影响。对原公式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Efp,Es、10.3,2 基本假定同本标准第10、2,5条、增加对受拉钢筋应力和应变限值的规定。10、3.3,10、3、4.同时配置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复材筋的混凝土构件可能发生钢筋屈服后混凝土压碎破坏。破坏模式、钢筋屈服后预应力复材筋拉断破坏、破坏模式 和钢筋屈服前混凝土压碎破坏,破坏模式,三种弯曲破坏模式.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s b和ξfp。b就是区分这三种破坏模式的界限,ξs、b和ξfp b之间的大小关系受到有效预应力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ξs,b,ξfp,b,因此 当ξfp、b.ξ。ξs,b时。构件发生钢筋屈服后混凝土压碎破坏 破坏模式,当ξ,ξfp、b时,钢筋屈服后预应力复材筋拉断破坏、破坏当模式.当ξ.ξs。b时.构件发生钢筋屈服前混凝土压碎破坏。破坏模式 其中。最理想的破坏模式为破坏模式,不宜出现破坏模式 10、3 5、按照受压区高度与两类平衡受压区高度的关系。区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当x,2a s时、受压钢筋未屈服、可近似取为x、2a、s,10、3 7,本次修订增加了体外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内容 体外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通过考虑整体变形协调条件和临界截面的内力平衡条件得到。此外.尚需考虑体外预应力复材筋偏心距损失的影响 10 3.8、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构件同样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和变形验算,且必须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预应力复材筋的应力验算.从而保证其不发生蠕变断裂破坏.10,3.9,当构件中有普通钢筋时、裂缝宽度仍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规定的限值.当构件中仅有复材筋。则裂缝宽度要求参见本标准第10 2、1条说明 10,3,10,预应力筋中的应力为有效预应力与使用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之和、10、3 13、本条给出的公式.10 3、13。1.公式。10.3、13.6,适用于配置预应力复材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情况,当配置预应力复材筋和非预应力复材筋时,计算公式中的αE。Es应分别换成αfE、Ef、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刚度计算步骤和公式基本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 但是由于复材筋的弹性模量与钢筋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裂缝宽度计算时 应根据复材筋与钢筋的弹性模量比,将复材筋的实际截面积修正为等效截面积。受拉筋的等效配筋率和受拉筋的等效应力分别采用公式.10,3。11,2,和公式,10、3。11、3、进行计算、σsk为等效应力 实际的复材筋的应力增量应考虑弹性模量修正、10,3,15,预应力复材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条文及本标准中第10,2,9条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