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梁,板的抗弯加固5 2,1,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板构件的跨高比应大于5,5 2 2.粘贴复材片材的混凝土构件抗弯加固修复可包括下列形式.1、为提高构件受弯承载力。复材片材可粘贴于受弯构件的受拉面,也可粘贴于受拉区侧面。构件受弯承载力计算时仅计入与构件轴线方向一致的等效复材片材的截面面积.2、对裂缝进行修复时。复材片材应粘贴于受弯构件的受拉面或侧面。粘贴复材片材时。复材纤维方向宜与裂缝方向垂直,5,2 3。粘贴复材片材抗弯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后应避免加固构件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发生。2。当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压区高度大于界限受压区高度的0.8倍时 不宜进行抗弯加固,5 2。4。矩形或T形截面受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50时 对受拉面和梁侧面粘贴复材片材进行抗弯加固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1.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0.8ξbh0.且大于h,f时,图5。2、4,1.应按下列公式验算,式中,M,包含初始弯矩的总弯矩设计值.kN m,b、矩形截面宽度或T形截面腹板的宽度,mm,h0,截面的有效高度,mm.即受拉钢筋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距离、hfe 受拉复材片材的面积重心至受压边缘的有效高度,mm。当在构件受拉面粘贴复材片材时 可取hfe等于截面高度h,b.f,T形截面受压翼缘宽度 mm、h,f.T形截面受压翼缘高度,mm、x、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高度.mm,a。受压钢筋截面重心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mm,As,A、s,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截面面积.mm2,Af。受拉复材片材的截面面积 mm2,对于在受拉区侧面粘贴加固、仅计入距受拉边缘1,4梁高范围内粘贴的复材片材,且应将侧面复材片材的截面面积乘以折减系数 1、0、5hf.h.其中hf为侧面1、4梁高范围内复材片材的粘贴高度,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fy。f.y,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σf,md 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受拉复材的拉应力设计值、N,mm2,ω、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2.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h.f。且大于2a、时 图5。2。4 2、应按下列公式验算.3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2a,时 4.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受拉复材的拉应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εf,md。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 受拉复材的拉应变设计值.ffd。复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 mm2,εfe。m1.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变.按本节第5、2。5条计算,εfe、m2 复材片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变、按本节第5,2.6条计算.且不宜小于0,5εfe、m1。Ef 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MPa、5、当Efεf。md,ffd时。受压区混凝土等效应力图形的折减系数应按下式计算,5、2、5,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 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变εfe、m1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大于受压翼缘高度h,f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x.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h.f。受压翼缘高度。mm,εi。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受弯构件在初始弯矩Mi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按本标准第5 2、7条计算 当忽略二次受力影响时 取εi 0,2,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小于受压翼缘高度h、f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εcu、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确定,对于不大于C50级的混凝土.取0.0033,5。2 6 粘贴复材片材进行抗弯加固、受弯剥离时的有效拉应变εfe,m2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宜小于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变εfe。m1的0,5倍,式中。εfe,m2,复材片材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片材的有效拉应变。Ef,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MPa。tf 复材片材的厚度 mm。Ld,复材片材从其充分利用截面到截断位置的延伸长度 mm.图5。2、6,该长度不应小于,Lf。200、其中Lf为复材片材抗弯承载力充分利用截面到不需要复材片材截面的距离、βw。复材片材宽度影响系数,bfl.复材片材的宽度 mm.bc,混凝土梁底宽度 mm、ft,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γei,复材片材与混凝土界面的环境影响系数.对室内环境、γei取1 0,对一般室外环境.γei取1,2,对海洋环境及侵蚀性环境,γei取1 4。5。2.7,加固前受弯构件承受的初始弯矩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加固前计算截面承担的初始弯矩Mi小于未加固截面受弯承载力的20。时,可不计二次受力的影响,当加固前计算截面承担的初始弯矩Mi大于未加固截面受弯承载力的50.以上.且无法卸载时、不宜采取非预应力加固方法。2,加固前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承受的初始弯矩,kN、m,εci 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εsi σsi 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变和拉应力,N mm2。ζ.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变综合系数、ψ。受拉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当小于0。2时、取0,2。当大于1,0时,取1。0、η、内力臂系数、取0,87.αE,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ρ.受拉钢筋配筋率,ftk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 ρte、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As,Ate。Ate,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mm2。γ、f。受压翼缘加强系数。bf,hf,受拉翼缘的宽度和高度、mm。b f,h,f,受压翼缘的宽度和高度 mm。5 2。8、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不应大于其抗拉强度标准值。需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σsk.荷载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N mm2.Mk。正常使用阶段的标准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值、kN.m。a 受拉钢筋截面重心至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的距离。mm.Es As.受拉钢筋的弹性模量。MPa.和截面面积,mm2,Ef、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MPa,5。2,9,采用复材片材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裂缝修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粘贴复材片材前.应对原有裂缝进行封闭处理,2、复材片材的纤维方向宜与裂缝方向垂直,3,当梁受拉区裂缝发展高度较大时 除应在被加固梁的最大受拉面粘贴复材片材外.还应在梁侧面粘贴复材片材进行裂缝修复。5.2、10。对受弯构件的受拉面粘贴复材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按所处环境类别和结构类别确定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加固后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计入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ωmax。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σsk。荷载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N,mm2,按本标准公式。5。2 8,1,计算。d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 mm。tf,复材片材的厚度。mm.当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小于210GPa时.Af、tf均应乘以Ef,210.其中Ef为复材片材的弹性模量,GPa,ψ.钢筋应力不均匀系数、β、受拉面粘贴的复材片材对裂缝间距的影响系数、di,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mm。ni,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根数。c,梁受拉面到受拉纵筋边缘的距离,mm。υ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2010表7,1,2。2采用,5。2,11,采用复材片材对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后受弯构件总挠度变形的计算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2、加固后受弯构件的总挠度应包括加固前已产生的挠度和加固后增加荷载所产生的挠度,3.加固后荷载增加所引起的挠度变形,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增加情况,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中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可用换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代替 换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可按下式计算,式中、Ase 计算复材片材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变形时的换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mm2、As、原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mm2 Af,复材片材截面面积,mm2。5。2。12.采用复材片材进行受弯承载力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复材片材对梁进行受弯承载力加固时,图5、2 12 1 复材片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 并应在端部设置一道45,斜向或竖向的同种纤维布U形箍,45,斜向纤维布U形箍的宽度不应小于0,8倍梁高和受弯加固纤维布或复材板宽度1。2的较大者.厚度不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布或复材板厚度的1、2 竖向纤维布U形箍的宽度不应小于1 2倍梁高及受弯加固纤维布或复材板宽度1,2的较大者,厚度不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布或复材板厚度的1、2、集中荷载或次梁两侧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m的竖向同种纤维布构造U形箍.且纤维布U形箍宜伸至梁顶部或梁顶部的板底面,厚度不宜小于0 33mm、在其他部位也宜适当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m的竖向同种纤维布构造U形箍.高度不宜小于300mm和梁侧高两者的较小值,净间距不宜大于梁高的3倍,2、当采用复材片材对板等受拉粘贴面宽度大于500mm的构件进行受弯承载力加固时.图5.2。12 2,复材片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复材片材端部应采取锚固措施、包括机械锚固或在复材片材端部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横向纤维布压条,当采用纤维布受弯加固时,横向纤维布压条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不应小于受弯加固纤维布条带宽度和厚度的1、2,当采用复材板进行受弯加固时.横向纤维布压条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复材板截面面积的1 4,3,当采用粘贴复材片材对连续梁.板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复材片材的长度按支座边缘至截断位置的距离算.不应小于复材片材抗弯承载力的充分利用截面到不需要复材片材截面的距离加200mm,且对板不应小于跨度的1,4.对梁不应小于跨度的1。3、4 当采用复材片材对框架梁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 应采取可靠锚固措施与支座连接、当复材片材需绕过柱时、宜在梁两侧4倍板厚范围内粘贴复材片材,图5。2,12,3.5、2,13 粘贴复材片材对混凝土板进行抗弯加固时.复材片材宜采用多条密布方案 复材片材条带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大于受力钢筋的间距,且不应大于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