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厂区布置4,2。1、厂区用地指标宜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厂区用地指标。注 1 当采用一体化布置时 用地面积可采用表中的较小数值。2,当分割为多个厂、库 区布置时,各厂 库.区用地面积之和。可采用表中的较大数值.4。2.2。厂区用地应合理划分为形状规整,面积较大的街区,4,2。3,总平面布置应按照各类设施的功能.相对集中.分区布置,石油化工工厂设施分区可按表4 2,3的规定进行.表4,2.3,石油化工工厂设施分区表4,2,4,功能分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功能分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结合当地风向。厂外运输及公用工程的衔接条件来确定.且应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便于管理,2。各功能分区之间应具有经济合理的物料输送和动力供应方式、应使生产环节的物流、动力流便捷顺畅、避免折返、3、各功能分区内部的布置应紧凑合理,并应与相邻功能分区相协调。4 动力及公用工程设施.可靠近负倚布置在工艺装置区、也可自成一区布置.4,2。5、各功能分区内。生产关系密切、功能相近或性质类同的设施,应采用联合 集中的布置方式,1。功能相近的建筑物宜合并布置,2、与生产装置联系密切的动力及公用工程设施可按照组团方式集中布置 3。有毒、有味.散发粉尘的装置或设施 宜集中布置。4.各类仓库。宜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合并设计为大体量或多层仓库。并提高机械化装卸作业程度、有效地利用空间,5、铁路线路 装卸及仓储设施。应根据其性质及功能,相对集中布置.避免或减少铁路线路在厂区内形成的扇形地带,4。2.6、总平面布置应结合竖向设计,合理利用地形、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为液体物料输送.装卸的重力流和固体物料的高站台,低货位创造条件 2。建、构.筑物的形体应结合地形合理布局。当地形坡度较陡时 街区及建,构 筑物的长边.宜平行于地形等高线布置,3。易燃,有毒及腐蚀性介质的储罐区,不应毗邻布置在高于生产装置。全厂性重要设施和人员集中场所的台地上,当受条件限制时 应有防止事故液漫流的措施,4。排水设施应结合地形合理布局。排水坡向及出口宜与地形坡向及低点一致 4,2.7 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基础荷载较大或对地基沉降敏感的设备和建、构 筑物.应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承载力较大的地段。2、液化烃储罐和大型储罐应布置在土质均匀的地段,3。地下构筑物和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宜布置在地下水位较低,填方高度与地下构筑物埋深相适应的填方地段,4、2.8,总平面布置时、污染大的设施应远离对污染敏感的设施,可能泄漏有害.腐蚀性气体及散发烟,雾。粉尘等污染物较多的装置和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4。2,9,产生噪声污染的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并应远离生产管理设施和有安静要求的场所。噪声控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和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噪声控制设计规范。SH,T.3146的有关规定。4。2,10。产生振动的生产设施。应远离对防振要求较高的建、构.筑物和设施、防振间距控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有关规定 4.2.11,建筑物的布置应结合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等,选择合理的朝向,使人员集中的建筑物有良好的采光及自然通风条件 4、2 12.总平面布置应使街区及建、构,筑物的布置规整.建筑群体的平面布置应与空间景观相协调,并应与厂外环境相适应,4,2,13.预留发展用地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期建设工厂的前后期工程应统筹安排、全面统一规划.前期建设的项目应集中。紧凑布置。且应与后期工程合理衔接 2、后期工程用地宜预留在厂区外、当在厂内或在街区内预留发展用地时,应有充分可靠的依据。3、在预留工艺生产装置的发展用地时、同时还应预留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设施.仓储设施,以及系统管线等相应的发展用地.4、运输线路应近远期结合.应根据货物的品种和运量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合理预留,5.一次性建成的工厂,应根据工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当地建设条件及城镇发展规划 预留工厂的发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