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10,1、一般规定10,1,1 本条规定了塑性设计及弯矩调幅设计的应用范围,连续梁是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最适合应用的领域.多层框架在层侧移不大于允许侧移的50 时。如果当单层框架或采用塑性设计的多层框架的框架柱形成塑性铰、则框架柱需符合本标准第10,3 4条的规定,对框架。支撑结构,按照协同分析。支撑架 核心筒.承担的水平荷载达到80.以上或支撑架,核心筒.实际上能够承担100,的水平力时,均可以对框架部分进行塑性设计。当采用塑性或弯矩调幅设计时,构件计算及抗震设计,包括本标准第17章抗震性能化设计,采用的内力均应采用调整后的内力,10.1 2、双向受弯构件,达到塑性铰弯矩,发生塑性转动后,相互垂直的两个弯矩如何发生塑性流动是很难掌握的.由此本条规定,塑性设计只适用于单向弯曲的构件。10,1。3 本条规定了塑性设计承载力和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采用的荷载 梁式塑性机构,是指仅在梁内形成塑性铰 是一种局部的塑性机构、一根梁形成塑性机构,使用极限状态的挠度应比照弹性计算的增大15 然后与容许挠度进行比较。另外.本条允许采用弯矩调幅代替塑性机构分析.使得塑性设计能够结合到弹性分析的程序中去、将使得塑性设计实用化 目前规定弯矩调幅的最大幅度是20。而等截面梁形成塑性机构相当于调幅30。因此 目前的规定较为保守.确有经验时调幅幅度可适当增加 10,1。4 塑性设计采用的钢材应保证塑性变形能力、10 1。5。本条规定对构件的宽厚比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形成塑性铰,发生塑性转动的部位 宽厚比要求较严、不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宽厚比放宽要求.使得塑性设计和采用弯矩调幅法设计的结构具有更好的经济性,10,1、6。抗侧力系统的梁.承受较大的轴力。类似于柱子。不建议对其进行调幅.10、1,7。塑性或弯矩调幅设计 直观上理解.其抗侧移刚度要比弹性设计的有所下降 因此本条规定框架柱发生有侧移失稳时 计算长度系数加大10,相当于假设刚度下降了20.框架发生无侧移失稳时 计算长度系数可以取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