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地基基础4,5.1、地基基础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有关规定,4,5 2 构筑物垫层.基础,底板施工前应对下列项目进行复验,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后方可进行施工,1、基底标高及基坑几何尺寸,轴线位置,2,天然岩土地基及地基处理。3、复合地基,桩基工程,4.降排水系统、4、5。3,地基基础的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材料,配比、施工工艺和顺序,施工参数,施工机具 地基强度及承载力检验方法、2。复合地基桩成桩工艺、材料 配比。施工参数.施工机具,承载力检测要求,3 工程基础桩成桩施工工艺,材料,配比.施工参数。施工机具,承载力检测要求,4、5,4。施工前应进行施工场地的整理,满足施工机具的作业要求 并应复核施工测量的轴线,水准点。所有施工机具 仪器仪表应进场验收合格 运行正常,安全可靠.4 5.5、地基处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土地基,砂石地基和粉煤灰地基.应将表层的浮土清除.并应控制材料配比 含水量。分层厚度及压实度。混合料应搅拌均匀,地层遇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孔穴 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2,强夯处理地基,应将施工场地的积水及时排除.地下水位降低到夯层面以下2m、施工应控制夯锤落距、次数、夯击位置和夯击范围 强夯处理的范围宜超出构筑物基础,超出范围为加固深度的1、3,1 2,且不小于3m.对地基透水性差,含水量高的土层、前后两遍夯击应有2.4周的间歇期。3 注浆加固地基 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具体情况选用浆液材料、并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浆液配比、施工参数及注浆顺序。浆液应搅拌充分,筛网过滤,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参数和注浆顺序、地基承载力,注浆体强度合格率达不到80、时,应进行二次注浆 4.5 6,复合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复合地基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桩.以验证或调整设计参数。并确定施工工艺,技术参数,2、复合地基桩、应控制所用材料配比 以及桩。孔 位,桩、孔,径、桩长,孔深 桩,孔。身垂直度的偏差。3.水泥土搅拌桩。应控制水泥浆注入量、机头喷浆提升速度.搅拌次数.停浆,灰.面宜比设计桩顶高300,500mm、4、高压旋喷桩 应控制水泥用量 压力 相邻桩位间距.提升速度和旋转速度.并应合理安排成桩施工顺序.详细记录成孔情况 需要扩大加固范围或提高强度时应采取复喷措施 5、振冲桩,应控制填料粒径 填料用量,水压 振密电流,留振时间和振冲点位置顺序,防止漏振、6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应控制桩身混合料的配比 坍落度 灌入量和提拔钻杆,或套管。速度、成孔深度。成桩顶标高宜高于设计标高500mm以上.7.砂桩,应选择适当的成桩方法,控制灌砂量、标高,合理安排成桩施工顺序、8.土和灰土挤密桩 应控制填料含水量和夯击次数,并应合理安排成桩施工顺序。成桩顶留覆盖土层厚度,沉管,锤击。振动.成孔宜为0,50,0 70m.冲击成孔宜为1、20。1.50m,9.预制桩及灌注桩.应按本规范第4 5,7条的规定执行.10,复合地基桩施工完成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规定和设计要求、检验桩体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4 5。7 工程基础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成桩工艺、技术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必要时应进行承载力或成桩工艺的试桩,2、所用的工程材料、预制混凝土桩及钢桩 灌注桩的预制钢筋笼及混凝土进场验收合格。3.混凝土灌注桩,应控制成孔 清渣,钢筋笼放置,灌注混凝土施工.防止坍 缩 孔和钻孔灌注桩护筒周围冒浆现象,端承桩应复验持力层的岩土性能。或按设计要求对桩底进行处理、4,沉入桩 应控制沉桩的垂直度 贯入度,标高.桩顶的完整性。接桩施工的间歇时间应符合规定,焊接接桩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验 应按施工工艺、技术参数和地形地貌安排施工顺序。施加桩顶的作用力与桩帽.桩垫 桩身的中心轴线应重合.5、沉入斜桩时 其倾斜角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避免影响后沉入桩施工 4,5.8 抗浮锚杆.抗浮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抗浮锚杆。应采取打入式工艺或压浆工艺。成孔机具符合要求。2、预制抗浮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桩身抗裂性能检验。3、抗浮锚杆 抗浮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抗拔检验,4,5,9.构筑物的垫层.基础及底板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地基面层进行清理,2。清除成桩顶端的预留高出部分和松散部分,3,对桩顶的钢筋进行整形,处理、4 按设计要求或有关规定设置变形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