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总体布置4.2.1、为了合理确定灌区总体布局。搜集当地农,林。牧和水利及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设计成果是必要的、4。2、2,在满足水量 水位及水质情况下,水源工程靠近灌区可减少输水损失.降低工程投资、4,2。3、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水源工程布置应合理利用灌区地形条件和已成水库。塘坝工程。按照不同功能和作用、确定骨干水源及塘坝工程布置。新建改造灌区内已建的平原水库实际利用效果差。且具备修建山区控制性枢纽的条件,经综合分析,可逐步废弃平原水库.恢复耕种,4、2 5、在具备自流条件的灌区采用自流灌排、局部高地采用抽灌或抽排,在地形落差大.天然河沟发育的山区。丘陵灌区不单独布设排水系统可有效利用灌区地形条件和水头落差 节约工程投资、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山区.丘陵区采用的。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可能利用的水资源,盘山开渠.引水上山 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为旱地改水田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在渠系内部连接了许多水库、塘堰的容积,把非灌溉季节的水存蓄起来,供灌溉季节用,从而提高了水库 塘堰的调蓄能力和渠系的引水灌溉能力、因此应大力提倡在山区。丘陵区推广,长藤结瓜 式灌溉工程 平原灌区具有易旱。易涝 易碱的特点.但由于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分布差异,各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区治理、采用灌排分开的灌溉与排水工程.不仅可以及时排除涝水和有效地控制地下水,起到排涝、防渍,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灌溉系统引用河水进行灌溉或洗盐。并利用深沟排水达到改良土壤和淡化地下水的目的,对于受盐碱化威胁严重的平原灌区.田间灌排渠沟可以合一、为防止土壤积盐。必须使排水沟水位经常保持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提水进行灌溉 但必须严格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 沿江.滨湖的圩垸灌区均属江湖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水源较丰沛、但因地面高程较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均在江河、湖泊洪,枯水位之间。洪 涝,渍,旱灾威胁较严重 因此要采取联厅并垸.整治河道,修筑堤防涵闸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达到能蓄,能灌.能降、能排的要求 为滞蓄涝水、减小排水闸.排涝泵站的工程规模,并加以田间排水 进行综合利用、一般圩区需要有一定的蓄涝区。蓄涝区的大小可根据圩垸灌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根据江苏.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排涝经验。当有蓄涝区的圩垸灌区 其蓄涝水面率为10,时 仅为无蓄涝区的圩垸灌区排涝装机功率的1 4,如圩区内部无天然湖泊。需开挖新河网进行滞涝时,则河网的滞涝水面面积以占圩垸灌区总面积的5、10 为宜,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本标准规定蓄涝区一般为灌区排水面积的5、10.同时根据一些圩垸灌区的实践.本标准还规定设计蓄涝水位一般控制在排水地面以下0。2m 0,3m、起蓄水位一般可低于地面1m、2m。滨海感潮灌区的土壤含盐量一般较高,部分咸田由于缺乏淡水水源冲洗。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威害.对这些地区 一方面采取防止咸潮入侵的措施。另一方面需引蓄淡水、做到拒咸蓄淡 适时灌排 排水干沟与承泄区河道的连接布置应保证有良好的出流条件、而不应因排水造成壅水,淹没或出现泥沙淤积的情况,为此.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岸边宜呈锐角相交,根据一些工程实施经验,此交角宜为30.60、灌溉干.支渠道一般应设置退水设施,泄水渠 闸等退水设施位置选定应合理,一方面确保了灌溉渠道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结合引水口位置、交叉建筑物布置、渠道流量分级设置的退水构筑物可有效减小渠道断面尺寸.降低工程造价,4 2、7。典型区的数量及设计工作深度既要满足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又要能指导灌区田间工程的配套,以便能较准确地估算田间工程量及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