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总体设计4。1、一般规定4.1 1,总体设计应符合灌区规划要求,遵循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水资源总量控制 提高农田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利用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目标 水土资源合理 高效、持续利用.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1,2.灌区工程设计应确定设计水平年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工程等级,洪水标准。灌区农田排涝标准,排渍标准,土壤改良和防治盐碱,渍 化的排水标准,4.1.3 灌区自然条件 水土资源状况。种植结构等差异较大时,应区别情况,结合经济社会条件,确定灌排分区.对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盐分积累机理等因素 进行灌区土壤改良分区,4,1 4、提水灌区应结合地形.水源特点,按照节约能源,经济合理和便于运行管理等原则进行分区 分级.4、1、5、应在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灌溉方式。灌区规模和总体布局.并应确定水源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规模和主要设计参数.进行田间工程典型设计,制定灌溉节水和用地措施.根据灌区规模进行灌区监测,信息化及管理设施设计,提出工程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4,1,6 各类工程规模及主要设计参数应包括下列内容,1。灌溉供水水库工程的兴利库容,正常蓄水位 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综合利用水库工程的兴利库容、防洪库容。正常蓄水位和汛期限制水位.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等.2.直接从河道取水的无坝引水枢纽 闸坝引水枢纽的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水位,3.提水枢纽工程的设计流量,扬程和装机功率,4 井灌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开采量.5,新增 恢复。改善灌溉,排水面积,6。田间工程典型区灌溉,排水面积,4,1,7、灌溉方式应根据灌区气象。作物.地形 土壤、水源 水质、农业生产及发展。管理和经济社会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4 1,8 排水方式应根据灌区涝 渍.碱的成因。结合地形.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水平或垂直排水 自流或抽排及其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