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总体布置4,2.1,灌区总体布置应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及建筑物、承泄区,道路 林带,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4、2、2,灌区水源工程宜靠近灌区,应通过对水源可供水量.水位及水质条件综合分析论证.并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水源工程形式和布置,4 2,3。地表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河道水位满足引水高程,引水流量满足灌溉需水要求时 宜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2。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水位不满足.修堰坝或拦河闸抬高水位可满足要求时。宜采用闸坝引水布置方式,3 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灌区或供水对象位置较高、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不经济时.可采用提水布置方式 4,当河道径流过程不满足灌溉用水过程时.可采用水库引水布置方式.综合利用水库应在统筹协调各项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确定水库及反调节水库的工程规模和布置,5。山区.丘陵区灌区应结合地形条件 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中、小型并重,蓄 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6。平原灌区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结果,确实需要修建平原水库时.其布置应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涝洼地.盐碱地等。宜避开村庄及重要的专项设施,并应与村庄保持安全距离 4,2,4。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在综合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现状地下水利用量的基础上。确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2 兼有城乡供水任务的灌区应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条件下,合理确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3 井排灌区地下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 其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应结合井排水工程确定,4、2,5、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灌溉和排洪、涝,要求、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2、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灌溉,供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供水和灌溉要求,3。承担排洪、涝,任务的灌。排工程布置和设计应同时满足灌溉和排洪,涝。要求,4。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5,平原地区灌溉和排水渠系宜分开布置、可能产生盐碱化的平原灌区,灌排渠系经论证可结合使用.但应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6.沿江.滨湖 圩垸灌区 应采取联圩并垸.整治河道 修筑堤防涵闸 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排,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和必要的截渗工程 圩垸灌区宜利用湖泊.河网等作为蓄涝区.蓄涝水面率可取排水区面积的5,10.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0,2m,0 3m.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m,2m,7。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经技术经济论证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咸工程 8 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工程的布置应与承泄区相协调。并应结合承泄区对水质的要求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 60.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淀.9,灌区干,支渠、沟 及以下固定渠。沟 道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和承泄区条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择优确定布置形式 10 灌溉渠道泄,退水设施应结合地形条件,渠道流量分级和交叉建筑物位置等确定,4.2 6,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宜避开野生动物活动地区,无法避开时.应预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4.2 7,灌区的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分别进行设计,4.2,8。灌区道路,桥涵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布置相协调 应根据国家现行公路.铁路有关标准的规定 确定其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4,2,9.灌区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在征求林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并充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树木。4。2.10 灌区的供电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在征求电力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并应进行专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