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导线 避雷线架设10。4,1 导线及避雷线在展放过程中.对已展放的导线及避雷线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应有松股.扭绞。折叠 死弯,磨伤 断裂以及严重腐蚀现象,线材受损后应按下列规定处理,1 导线在同一处的损伤。同时符合下列情况时 可不做补修 应采用0号砂纸将棱角,毛刺修光处理 1,铝。铝合金单股损伤深度小于直径的1、2、2.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损伤面积为导电部分总截面面积的5 及以下。且强度损失小于4。3、单金属绞线损伤截面面积小于4、2,导线在同一处损伤需要补修时、导线损伤补修处理标准应符合表10.4.1,1的规定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缠绕处理时。受损伤处的线股应处理平整。应选与导线同金属的单股线为缠绕材料。其直径不应小于2mm,缠绕中心应位于损伤最严重处,缠绕应紧密。受损伤部分应全部覆盖、其长度应大于100mm、2 当采用补修预绞丝补修时 受损伤处的线股应处理平整。补修预绞丝长度应大于3个节距。补修预绞丝的中心应位于损伤最严重处 且应与导线接触紧密,损伤处应全部覆盖 3.当采用补修管补修时,损伤处的铝。铝合金,股线应先恢复其原绞制状态 补修管的中心应位于损伤最严重处.补修管应长于补修导线每端20mm、当采用液压施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输变电工程架空导线及地线液压压接工艺规程,DL。T,5285的规定。表10 4,1,1。导线损伤补修处理标准.3。导线损伤达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将损伤部分全部割去.并应重新以接续管连接。1、复合材料导线的钢芯断股.2.导线损失的强度或损伤的截面超过表10、4、1,1的规定时。3,连续损伤的截面或损失的强度都未超过表10.4 1、1的规定、但其损伤长度已超出一个补修管所能补修的长度 4,金钩。破股已使钢芯或内层线股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4,作为避雷线的钢绞线,其损伤处理标准应符合表10.4、1 2的规定 表10 4 1,2、避雷线损伤处理标准10,4,2 导线.避雷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线材不应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2.10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在同一档距内 同一根导线上的接头,不应超过1个 导线接头位置与导线固定处的距离应大于0、5m。当有防震装置时。应在防震装置以外 3,35kV架空电力线路在一个档距内、同一根导线或避雷线上不应超过1个接续管及3个补修管,补修管之间 补修管与接续管之间,以及接续管。或补修管、与耐张线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4。接续管压接后.弯曲度不得大于管长的2、压接或校直后。接续管不应有裂纹或明显的槌痕 5、导线与接续管连接前应清除导线表面和接续管内壁的污垢.清除长度应为连接部分的2倍。连接部位的铝质接触面 应涂一层电力复合脂.并应用细钢丝刷清除表面氧化膜 应保留电力复合脂进行压接。10 4。3,导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放位置应正确,固定应牢固可靠.2.配电线路铝线材绑扎时,应先在导线上包缠两层铝包带,铝包带应露出绑扎处两端15mm 30mm,铝包带的缠绕方向应与外层线股的绞制方向一致、各股扎线应均匀受力,绑扎应牢固.3。直线转角杆 对针式绝缘子、导线应固定在转角外侧的槽内 对瓷横担绝缘子。导线应固定在第一裙内,4.直线跨越杆。导线应双固定.导线本体不应在固定处出现角度.10 4、4 导线或避雷线紧好后。线上不应有树枝等杂物、10 4,5,导线或避雷线安装的防振锤,应与地平面垂直,其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30mm。10,4。6 导线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应符合表10.4。6、1,表10、4,6.5的规定、表10,4。6。1,导线最大弛度时对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注、1,交通困难地区指车辆,农机不能到达的地区 2 最高水位、对35kV线路指百年一遇高水位、对10kV及以下线路指50年一遇高水位.表10.4。6.2。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注,对易燃材料做成屋顶的建筑物不得跨越、表10 4,6,3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距离.注 导线在最大弧垂情况下.表10 4、6,4 导线在最大风偏情况下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注,导线在最大弧垂情况下,表10、4,6,5 送,配电线路与铁路.道路 河流、管道,索道及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10。4,7.线路的跳线,引流线和引下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主干线之间的连接,材质不同的导线应有过渡线夹 材质相同的导线 可用线径不小于2mm的同材质单股线进行绑扎或用并沟线夹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金属导线采用绑扎连接时.绑扎长度应符合表10。4,7.1的规定、绑扎连接应接触紧密。均匀。无硬弯.引流线应呈均匀弧度、不同截面导线连接时,其绑扎长度应以小截面导线为准.表10,4.7、1。绑扎长度,2,当采用并沟线夹连接引流线时,线夹数量不应少于2个.连接面应平整、光洁。导线及并沟线夹槽内应清除氧化膜,并应涂电力复合脂、2.跳线应呈悬链状自然下垂 送电线路对杆塔及拉线的电气间隙应符合设计.并应采用并沟线夹连接.3,导线布置应合理、整齐。线间连接的走向应清楚 辨认应方便,4,配电线路的引流线。引下线与相邻的引流线。引下线或导线、拉线,构架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得小于表10、4,7、2的规定,表10。4。7、2。引流线、引下线之间及与导线。拉线.构架等的最小净空距离 注.10kV及以下线路的拉线从两相导线之间穿过时.应装拉线绝缘子、10。4.8。架空线路观测弧垂时应实测导线或避雷线周围空气的温度,弧垂观测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紧线段在5档及以下时,应靠近中间选择一档、2,紧线段在6档 12档时.应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3.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 靠近两端及中间可选3档,4档.4.紧线弧垂应在挂线后随即检查,弧垂误差不应超过设计弧垂的,2、5,5 且正误差最大值不应超过500mm,5,导线或避雷线各相间的弧垂宜一致.在满足弧垂允许误差规定时、各相间弧垂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00mm、10、4。9,导线紧线后其弛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4.9的规定,表10。4。9、导线弛度允许偏差10 4。10,导线与避雷线各相的弛度应力求一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0.4、9条的规定外.各相间弛度的相对偏差。还应符合表10.4,10的规定。表10,4,10.导线,避雷线各相间弛度允许相对偏差 注.配电线路导线为水平排列 10.4。11,核定线路相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路两端相位应一致。2 双回路及以上,应在变电所高压测核,定、相,10,4、12。以额定电压对线路冲击合闸三次送电.应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