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机械通风6 3 1,设置集中供暖且设有机械排风的建筑物 当采用自然补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条件 生产工艺要求或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送风系统 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应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每班运行不足2h的机械排风系统.当室内卫生条件和生产工艺要求许可时,可不设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6、3,2。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1.含有难闻气味以及含有危险浓度的致病细菌或病毒的房间 2、空气中含有极毒物质的场所。3,除尘系统净化后.排风含尘浓度仍大于或等于工作区容许浓度的30。时.6,3,3、机械送风系统 包括与热风供暖合用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厂房,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2。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气。而不同时放散热的厂房,当从下部地区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6,3,4,机械通风系统室外计算参数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冬季通风耗热量时 应采用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2。计算冬季消除余热。余湿通风量时、应采用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计算夏季消除余热通风量。或计算通风系统新风冷却量时,宜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室内最高温度限值要求较严格,可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计算消除余热通风量或新风冷却量 4 计算夏季消除室内余湿的通风量时 宜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和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室内最高湿度限值要求较严格,可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和夏季空气调节室外湿球温度计算消除余湿通风量、6。3,5,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2、近距离内有排风口时 应低于排风口.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置在绿化地带时 不宜小于1m,4,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6.3、6 符合下列全部条件时,可设置置换通风 1,厂房内有热源或热源与污染源伴生、2,污染空气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空气温度,3、房间高度不小于3m。4 厂房内无强烈的扰动气流,6、3.7.置换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置换通风风口宜落地安装、厂房内物流频繁时 置换通风风口可吊装,风口底部距离地面不应大于2m 2,人员活动区内气流分布应均匀,3,置换通风口的出风速度不宜大于0。5m。s,6.3,8,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厂房.除应设置局部排风外。宜从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当车间高度小于或等于6m时,其排风量不应小于按1次,h换气计算所得的风量、当车间高度大于6m时。排风量可按6m3。h,m2.计算.6。3 9.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 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放散气体的相对密度小于或等于0、75,视为比室内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内放散的显热全年均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2.当放散气体的相对密度大于0.75、视为比空气重,且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上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1,3.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4,上 下部区域的全面排风量中应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地面以上2m以下应为下部区域.6,3,10、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室内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应大于0,1m,2.因建筑构造形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6,3、11.排除含有剧毒物质.难闻气味物质或含有浓度较高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的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外、6,3,12,采用燃气加热的供暖装置.热水器或炉灶等的通风要求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