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供暖管道5、8 1.供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寿命、施工与环保性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明装管道不宜采用非金属管材。5。8.2。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水 回水,供汽和凝结水管道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宜分开设置、1 通风 空气调节系统,2。热风供暖和热空气幕系统,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4,生产供热系统、5.生活热水供应系统.6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5,8。3 热水型热力入口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供水、回水管道上应分别设置关断阀,过滤器.温度计。压力表,2,供水。回水管之间应设置循环管。循环管上应设置关断阀,3 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内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设置水力平衡装置,5、8 4。高压蒸汽型热力入口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汽管道上应设置关断阀,过滤器。减压阀,安全阀。压力表,过滤器及减压阀应设置旁通.2,凝结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阀,疏水器.单台疏水器安装时应设置旁通管.多台疏水器并联安装时宜设置旁通管,疏水器后应根据需要设置止回阀.5。8.5,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供汽管,其压力损失不应大于起始压力的25.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比摩阻宜符合下列规定。1。高压蒸汽系统 汽水同向。宜保持在100Pa.m 350Pa。m 2。高压蒸汽系统、汽水逆向、宜保持在50Pa、m 150Pa.m。3,低压蒸汽系统宜保持在50Pa,m 100Pa m,4、蒸汽凝结水余压回水宜为150Pa m,5,8,6.室内热水供暖系统总供回水压差不宜大于50kPa,应减少热水供暖系统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 当超过15.时 应设置调节装置 5 8 7,供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径不应小于20mm,5,8,8、室内供暖管道中的热媒流速应根据热水或蒸汽的资用压力,系统形式,防噪声要求等因素确定。最大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水供暖系统室内供暖管道最大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活、行政辅助建筑物应为2m,s 2。生产厂房、仓库、公用辅助建筑物应为3m,s 2、低压蒸汽供暖系统最大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汽水同向流动时应为30m s。2,汽水逆向流动时应为20m.s,3,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最大允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 汽水同向流动时应为80m、s、2、汽水逆向流动时应为60m、s。5 8,9,机械循环双管热水供暖系统应对水在散热器和管道中冷却而产生自然作用压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5。8.10。供暖系统计算压力损失的附加值宜采用10,5,8。11 蒸汽供暖系统的凝结水回收方式应根据二次蒸汽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室外地形,管道敷设方式等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回水方式,1。闭式满管回水,2 开式水箱自流或机械回水,3,余压回水.5 8.12、高压蒸汽供暖系统.疏水器前的凝结水管不应向上抬升、疏水器后的凝结水管向上抬升的高度应经计算确定、当疏水器本身无止回功能时 应在疏水器后的凝结水管上设置止回阀.5、8、13 疏水器至回水箱或二次蒸发箱之间的蒸汽凝结水管应按汽水乳状体进行计算 5。8.14。供暖系统各并联环路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当有冻结危险时.立管或支管上的阀门至干管的距离不应大于120mm,5.8。15,多层和高层建筑的热水供暖系统中、每根立管和分支管道的始末段均应设置调节,检修和泄水用的阀门 5。8,16。热水和蒸汽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排气 泄水,排污和疏水装置、5 8、17,供暖管道必须计算其热膨胀。当利用管段的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5.8,18、供暖管道宜有坡敷设.对于热水管、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和凝结水管.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 立管与散热器连接的支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对于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坡度不得小于0.005,当受条件限制时,热水管道,包括水平单管串联系统的散热器连接管.可无坡度敷设。但管中的水流速度不宜小于0,25m s,5、8.19 穿过建筑物基础,变形缝的供暖管道,以及埋设在建筑构造里的管道、应采取预防由于建筑物下沉而损坏管道的措施,5.8 20。当供暖管道确需穿过防火墙时 在管道穿过处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并应在管道穿过处采取使管道可向墙的两侧伸缩的固定措施,5.8,21.供暖管道不得与输送蒸气燃点不高于120,的可燃液体管道,或输送可燃 腐蚀性气体的管道在同一条管沟内平行或交叉敷设.5。8 2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供暖管道应保温,1,管道内输送的热媒必须保持一定参数时,2,管道敷设在地沟。技术夹层、闷顶及管道井内或易被冻结的地方,3。管道通过的房间或地点要求保温时、4,管道的无益热损失较大时,5,人员易触碰烫伤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