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过渡段 普通带式输送机和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10。4,1、普通带式输送机和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的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lTd。图10,4、1.1和图10 4,1。2 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张力利用率。滚筒上母线与槽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输送带张力利用率宜按表10 4,1、1和表10 4。1,2选取。2、根据滚筒与槽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宜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lTd.min.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基准值,托辊组为2托辊和3托辊 m、cTd、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系数,聚酯和聚酰胺织物芯输送带取8,5 钢丝绳芯输送带取14。hk1,输送带两侧边缘构成的平面与滚筒上母线的距离,m hk0.输送带两侧边缘构成的平面与槽底托辊上母线的距离。槽深.m hTr,滚筒上母线与槽底托辊上母线平面的距离 m。3,根据槽形过渡段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单位宽度的张力.大于0和输送带边缘的应力不超过许用值的限制条件、宜按下列公式计算、1、织物芯输送带 2.钢丝绳芯输送带 式中,bS,支承在侧辊上的输送带部分的宽度、m k、输送带边缘的应力与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差 N,mm,图10。4。1,3、ELGK,输送带纵向弹性模量、N.mm c1,c2 c3一一计算系数。lTd,过渡段的附加长度、m,hTr.max.滚筒上母线与槽底托辊上母线平面的最大距离标称值。m 取hTr,max hk0。3,3 过渡段输送带的应力差 输送带单位宽度的张力差、图10,4 1。3。宜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kk.zul、过渡段输送带边缘的许用应力.N.mm kM、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N、mm,kN 输送带名义拉断强度或拉伸强度 N、mm、kt.rel一.输送带接头相对基准疲劳强度系数,宜取0.30,0。45.见本标准第8、1.14条,cK、基于输送带边缘张力确定的最小接头疲劳强度系数。织物芯输送带取1。钢丝绳芯输送带取1。25 当通过详细计算确定槽形过渡段输送带边缘应力时可取1 S0 基于输送带接头特征的安全系数,取1.0 1、2、标准值为1。1。见本标准第8、1、14条、S1、基于输送带运行条件的安全系数。取1 5,1。9,标准值为1,7。见本标准第8。1。14条。k、输送带的平均应力 N.mm,4,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当没有特殊要求时、宜按本条第1款选择,或取本条第2款.第3款中的最大值.U型带式输送机10,4、2.U型带式输送机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及张力利用率。滚筒上母线与U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确定 图10,4 2。1、图10、4、2.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滚筒上母线宜位于U形托辊组圆心处所在平面,图10.4、2,2 2、当滚筒处输送带的张力利用率不大于60.时.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宜按表10.4.2的数值选取。当输送带的张力利用率大于60,时.应计算确定 3.当尾部受料时,尾部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计入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2.尾部滚筒至受料段第一组缓冲托辊组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第10.4,1条关于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的规定.3,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应符合第10,2 2条的规定,4,受料段导料槽至输送带呈U形横截面的长度,应根据导料槽结构,输送带类型和张力确定、管状带式输送机10 4.3 管状带式输送机过渡段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头部上分支的头部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管状输送带顶面,图10.4、3,a 2 头部下分支的改向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管状输送带底面.图10.4.3。b,或管状输送带中心。图10,4.3,c,3 尾部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上分支管状输送带中心,图10 4.3。d,尾部滚筒下母线平面宜位于下分支管状输送带中心,图10、4,3,e.4。受料段至管状输送带第一窗框板间应为直线段.10.4 4 管状带式输送机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图10、4、4.1.图10,4.4.3,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和名义管径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根据输送带类型确定.宜按表10。4,4选取,2 当尾部受料时,尾部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计入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2.尾部滚筒至受料段第一组缓冲托辊组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第10,4,1条关于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的规定,3 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宜符合第10、2。2条的规定,4 受料段导料槽至输送带呈管状横截面的长度 应根据名义管径。导料槽的结构和输送带张力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