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10.7,1。地下工程主要指位于地下的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仓库、地下车站及隧道等工程项目.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工程全然不同 由于自然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对于指导施工,修正设计和保证施工安全及营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如对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隧道的变形控制不力。将出现围岩迅速松弛 极易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并危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地下工程变形监测,一般分为施工阶段变形监测和运营阶段变形监测。本条按这两个阶段分别给出了相关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监测内容,10,7 2。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的结构,基础变形、与埋设深度,开挖跨度。围岩类别,支护类型 施工方法等因素有关,由于水土压力的变化、势必要对地面的建 构。筑物及地下的管线设施造成影响,本条对相关的监测项目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1、地下建、构、筑物的监测精度。通常较地面同类建.构.筑物提高一个监测精度等级.2.隧道监测精度。主要是根据铁路。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标准中初期支护相对位移允许值,并结合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的特点综合确定的,3,受影响的地面建 构.筑物的变形监测精度,是根据该建 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变形的敏感性来确定的,4。重要地下建。构 筑物是指国家重点或相当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地下建设工程.其余划分为一般的地下建设工程监测项目。重要的隧道通常指高铁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隧道等。区域划分为一般隧道。10,7,3,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周期与埋深,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变形量、变形速率和监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等因素有关,现就不同监测体分别说明如下 1.由于地下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 变形监测周期要根据具体情况并配合施工进度确定.2、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有新奥法和盾构法两种。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 本条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周期要求 对于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由于隧道的管片衬砌支护和隧道掘进几乎同时进行。管片背后的注浆也能及时跟进 该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 因此.只需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的隧道断面进行变形监测、对于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主要安全威胁来自拱顶和工作面的塌方 因此本标准提出对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拱顶提出监测的要求,监测周期为大型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源自张项铎 张正禄编著的、隧道工程测量。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1。第196页,监测频率为、1 15天。1 2次 天 16、30天、1次.2天,31。90天 1 2次,周 91天以后,1,3次,月.3,基坑开挖或基坑降水会破坏周围建 构,筑物基础的土体平衡 因此要对相关建、构.筑物进行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的周期要求与基坑的安全监测同步进行,4、隧道的掘进会对隧道上方的地面建 构,筑物造成影响.特别是采用新奥法掘进工艺、首次观测要求在影响即将发生前进行.即在开挖面距前方监测体H h,H为隧道埋深 h为隧道高度 前进行初始观测。5,6 这两款的要求与对地面建 构。筑物的监测要求相同。也符合变形监测的基本原则,变形速率明显增大通常是指超过平均变形速率的2倍.3倍。10.7,5、10,7。6、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变形监测的变形观测点布设和观测要求的说明,1、地下工程基准点的布设和地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据地下工程的特点,这两条分别给出了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基准点的布设要求 2 地下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点要求布设在主要的柱基、墩台.地下连续墙墙体。地下建筑底板上,隧道的变形观测点要求按断面布设在顶部,底部和两腰,这些都是监测体上的基本特征点,标准对新奥法的断面间距提出了具体要求、10m。50m.由于盾构法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故不做具体规定.只要求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的断面进行监测、3。变形观测方法与地面的基本相同,收敛计适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收敛变形测量。作业时精度要满足位移监测的要求、10,7、8。本条对受影响的不同对象、如地面建.构、筑物.地农,地下管线等的点位布设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点采用抱箍式和套筒式标志.主要是防止对监测体造成破坏 当不能在管线上直接设点时,如燃气管道,通常在管线周围土体中埋设位移传感器间接监测 10.7,9,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布设各种物理监测传感器,应力 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压力计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不良地质构造 断层.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和其他变形敏感部位的内部.深层.压力。内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和防范提供依据 10,7,10 在地下工程运营期间、各种位移的变化进入相对缓慢的阶段,因此 变形监测的内容可适当减少 监测周期也可相应延长 本次修订新增条件允许时 宜将监测系统升级为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