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渗透系数8、2,1,根据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本规范表B、1 1中的公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Q,s、或。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直接选用本规范表B、1 1中的公式、2,当Q.s.或,h2、关系曲线呈曲线。而s,Q。或、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法求得纵轴,s。Q。上的截距α,并将拟从本规范表B,1,1内选用公式中的Q s或Q。H2,h2w。项以α代入后计算渗透系数.3 当Q。s 或.h2、关系曲线呈任一形式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代数多项式Q、s.并将拟采用公式中的Q。s、或Q,H2,h2w 项以1,α1代换,计算渗透系数 插值法的操作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的有关规定执行 8.2 2。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观测孔中的降深s,或.h2 在s lgr.或 h2、lgr,关系曲线上呈直线时。则宜采用本规范表B,1、2中的公式计算渗透系数 8 2、3,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越流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孔或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配线法。W u。与u可按配线法求得。配线法操作,可按本规范第B,2节执行,可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1,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式中 W,u,井函数,S,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2 当时、可采用下列直线法公式。1 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式中 s1 s2。观测孔或抽水孔在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h21 h22.观测孔或抽水孔在。h2。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t1 t2,在s、或、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 s2,或.h21 h22,两点的相应时间,min。8.2,4、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有越流补给的条件下、利用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r,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m。B,越流参数 按本规范第B,3节规定计算。mi,s,lgr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按本规范第B。3节计算、查本规范表B.3、5确定.8.2。5.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已稳定.可采用式.8.2,4 计算,式中的mi值应采用恢复水位的曲线上拐点的斜率 2、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 仍呈直线下降时 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式中,tk、抽水开始到停止的时间.min,tT。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min,s 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m。h 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m 3。当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符合的要求 4、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8,2,6,利用注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参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试坑渗水试验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 单环法、2。双环法,式中。K.渗透系数,cm、min,Q,注入水量。cm3,min,F。渗透面积.双环法为内环面积、cm2.Z,水头高度。取Z 10cm。H。k,毛细压力、宜等于岩土毛细上升高度之半,其值按表8、2。6选取、L,试验结束时从试坑底算起的水的渗入深度,cm、2 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试验段高于地下水位,与地下水位无关。注水水位不高于过滤器顶端时,2,试验段低于地下水位、且L,r,4时.3.试验段低于地下水位.且L.r 4时。式中。K 渗透系数,cm、s。Q。稳定时的注入水量,cm3。s.h.注水水柱高度.cm,L,注水试验段长度。cm、r,注水孔半径.cm.8,2,7、利用压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当试验段底部以下含水层厚度大于或等于试验段长度时.2、当试验段底部以下含水层厚度小于试验段长度时。式中.K、渗透系数、m,d,ω,单位吸水量,ι min、m2 r、钻孔半径,m.L.试验段长度。m Q.钻孔压水的稳定流量 ι,min。P、试验段总压力、m,PB 压力表压力 m。Pz.压力表中心至压力计算零点的水柱垂直压力,m,Ps、压力损失。m。3,当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渗透性较小 q,10lu P。Q曲线为层流时,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钻孔压水的稳定流量 m3.d H,试验水头、m q.透水率 lu.K。渗透系数,m.d.L、试验段长度、m、r,钻孔半径、m.4 压力计算零线可按下列要求确定.1,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下时、压力计算零线为通过试段1,2处的水平线,2、地下水位在试段以内时、压力计算零线为通过地下水位以上试段1 2处的水平线,3,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上时,压力计算零线为地下水位线,8,2。8 渗透系数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连通试验资料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