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井下控制测量,井下平面控制测量11。7,1,井下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时 导线应布设成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或支导线形式.11,7。2、井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 7 2的规定。11,7。3。井下首级平面控制的等级。应根据矿井规模和本规范表11,7 2的技术要求选择。各等级导线均可作为井下首级平面控制.11,7.4,在主要巷道未形成时.可先布设低于首级精度的导线,在条件具备后,应按首级导线精度要求施测。11、7、5.井下导线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永久导线点应布设在巷道碹顶和岩石稳定的主要巷道顶板上,临时导线点可因地制宜布设。2。首级导线点应从主巷道开始.随主巷道的掘进分段布设,每300m,500m应布设一组永久点.每组不应少于3点、且应相互通视 点间距宜大致相等.应避免短边.3,导线点应埋设标志、点位应稳定 安全和使用方便,并应注意避开运输设备、支护和敷设管线、标志应清晰、便于寻找,4。同一矿区的井下导线点应统一编号、并应将点号标记在实地醒目位置,5、应绘制导线点位分布图、埋石点应绘点之记 11、7,6、井下导线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7.6的规定.11。7。7 导线边长测量时、应测定气压和温度 气压读至100Pa 温度读至1.并应对观测边长进行气象改正、11,7。8.井下首级导线或大型贯通测量导线.每1km左右宜加测一条陀螺定向边、井下导线延长测量11,7,9 在导线延长测量之前,应对导线最后三点的水平角和边长进行检查、当较差符合表11.7,9的规定时,方可进行延长测量。否则应继续向后检查,直至符合要求。并应从符合要求的点向前延长导线。11.7,10、井下导线应根据巷道挖掘进度逐渐延伸、首级导线宜每掘进300m 500m延长一次、次级导线宜每掘进30m,100m延长一次,11 7,11 井下导线延长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井下高程控制测量11.7、12,井下高程控制测量应按百米高差的中误差分级 在主要运输水平巷道和分层平巷中,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在斜井和斜巷中,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11 7、13,井下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 7 13的规定,11、7.14.井下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7、14的规定.11,7,15.井下高程控制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程控制点应布设在巷道顶,底或两帮稳定的岩石中,或应布设在永久固定设备的基础上。也可利用埋石导线点代替,2、应每隔300m、500m布设一组.每组不应少于3点,3。应统一编点号。并应在实地注明点号、当利用导线点作为高程控制点时 应以导线点号为准,11、7,16,水平巷道掘进施工中、每掘进100m左右应在掘进工作面附近测设临时高程控制点.每掘进300m左右应测设20mm级的高程控制点、作为巷道继续掘进的起算点。以后应再升级为7mm级或5mm级高程控制点、数据处理11,7.17.全站仪测量的导线边长应进行温度 气压,湿度和常数改正,11。7。18、导线边长应根据矿区控制网边长投影变形情况,进行高程面归化和高斯投影改正。11,7 19,井下导线坐标方位角的闭合差应符合表11.7 19的规定,11,7,20 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宜采用严密平差、当采用简易平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导线的坐标闭合差应按坐标增量成比例分配,2.往返测高差较差符合限差要求时.高差应取往返观测的平均值。3。水准测量的闭合差应按测站数成比例分配,三角高程测量的闭合差应按边长成比例分配、4、水准和三角高程支导线的高差应取往返测量的平均值、11.7。21,内业计算的数字取位应符合表11、7、2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