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GNSS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4。2,1,GNSS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2。1的规定,4 2.2,各等级GNSS网基线长度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式中、σ。基线边长中误差,mm、a 固定误差、mm.取本规范表4.2。1之值。b、比例误差系数 mm km,取本规范表4.2。1之值 d.GNSS网的实测基线平均边长.km 当平均边长小于本规范表4,2、1中平均间距的1 2时、按其1。2计算 4,2 3。GNSS网的方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网应与测区已有控制点或国家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点不应少于2点、2、相邻点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平均边长的2倍.最小间距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 2、3 GNSS网宜由独立观测基线构成三角形.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当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环时.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边数应符合本规范表4,2、1的规定。观测4,2,4.GNSS平面控制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4 2,5、作业前应根据测区作业条件和作业方法编制观测设站计划表,并应按计划进行观测.4 2,6。天线安置应遵守下列规定,1,在三脚架上安置时.天线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m.2,在已有三角觇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宜先卸去觇标顶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再依投影点安置天线,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应大于5mm。4,2、7.GNSS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1,观测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测量天线高,前。后测量天线高的较差不应大于2mm,2 观测过程中、不得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不得改变卫星高度角设置,数据采样间隔。天线位置。3,在测站附近不宜使用无线通信设备。4.2.8。测站记录应包括测站名或测站号。接收机及天线号,观测日期.天气状况.时段号,开关机时间,天线高.作业者,测站环境以及作业中发生的异常情况,4、2,9.当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闭合差超限时,可舍去个别观测质量较差的基线。数据处理4、2.10 GNSS网基线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等级控制网基线可采用广播星历解算。应取用双差固定解。2 基线解算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定位点可由解算软件自动选择 当人工选择时,应选择观测时间较长的点、3。基线解算结果中应包括基线的三维坐标增量及其方差阵。协方差阵,基线长等参数,4,2,11 基线解算完成后,应对基线的观测和解算质量进行检验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时段观测数据的剔除率不宜大于10.2,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式中。σ.基线边长中误差 3。同步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式中,n 同步环的边数,WX、WY、WZ、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mm WS,同步环的全长闭合差、mm、4,异步环.附合路线的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式中 n,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WX.WY,WZ.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坐标分量闭合差,mm,WS。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全长闭合差,mm.4,2。12.GNSS网应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验网的内符合精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基线解算质量检验后进行。应取用合格的独立基线参加网平差,2。以基线三维分量及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量。进行无约束平差,起算点宜取观测时间较长的点,二等网宜取已知点的三维坐标值。3,平差后,基线分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对不合格基线应进行处理,式中。V。X.V.Y.V Z。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mm 4、2,13 GNSS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用三维无约束平差后检验合格的基线,在拟采用的坐标系中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2.平差前,应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边长和已知方位角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剔除精度低,可靠性差的已知点.根据已知点的情况、可选择强制约束平差或带权约束平差。3、三维约束平差后,同一基线的三维约束平差坐标分量改正数、与三维无约束平差坐标分量改正数的较差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当不能通过检验时、应剔除精度较低的约束点,再进行平差,直至满足要求,式中 dV。X,dV、Y、dV,Z。三维约束平差与三维无约束平差后、基线分量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4,2.14,GNSS网计算时,数字取位应符合表4。2、14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