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地基监测9、2,1,填筑地基应按表9,2,1 1对地表沉降。分层沉降、水平位移进行监测,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宜按表9。2。1 1。表9、2.1。2对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地下水位和盲沟出水量进行监测 地下水对工程有影响时,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 表9、2.1,1、填筑地基监测必测项目表9,2、1 2 填筑地基监测选测项目9,2,2。地基变形监测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要求、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监测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要求,9 2,3、地基变形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表沉降监测点可按方格网状布置,测点间距可取50m,100m,在地基均匀性差、谷底分布有软弱地基。计算总沉降量大的部位取小值.填挖交界面两侧,原场地地基地形变化较大部位宜增设地表观测点。2.地表和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在原场地地基地形变化较大或地基条件较差区域布设典型断面.每个典型断面,宜布置 3 5,个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沉降观测点可结合布置.观测工作应配合进行,3.对填筑厚度较大部位和原场地地基存在软弱土部位.应设置内部变形监测点.并宜形成观测断面、内部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横断面应布置在填方厚度最大横断面及其他特征断面上 横断面数量可根据工程规模确定,不宜少于3个,每个典型断面,宜布置,3,5。个监测点、2 观测纵断面宜沿顺坡方向,沟谷走向布置、主沟、主要支沟均应布置 3、竖向测点间距应根据填筑厚度 原场地地基与填料特性,施工方法等确定 宜为2m,10m,4,对地表出现的明显裂缝,应测定其位置、出露宽度和分布范围。可用坑探。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9、2 4,应力监测点的布置和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孔隙水压力监测可在软弱土和受地下水影响的土层中设置,并宜同变形 土压力和地下水位观测点相结合。2。土压力监测点宜设置在原场地地基表面及填筑地基中,监测点竖向间隔宜为5m,10m,3 应力监测的同时应测记观测点处填方的填筑厚度变化 9。2、5。地下水位监测点布设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宜通过设置专门的水位观测孔或在备用水井内观测。9。2。6 盲沟出水量观测点宜设置在地下排水盲沟出口处。观测内容应包括水流量及水质。当盲沟流水浑浊时、宜测量相应的泥砂含量,9.2,7 监测点的安装与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场地地基监测元件应在地基处理之后埋设、并在填筑前观测到稳定的初始值 2 监测标志安装应稳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或专人看管,测量标志碰损时,应及时恢复并复测、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3.边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测头.边桩,地表监测点的埋设深度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超过冻结深度,4。测斜管埋设时,管内的十字导槽应对准主要监测方向.5。孔隙水压力计和土压力计的量程与测量精度应与被测土体应力状况相适应 9.2.8.地基监测周期与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填筑施工期间。每填筑一层前后应观测一次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两周至少观测一次,遇降雨.变形异常等情况时,应增加监测频次.2、填筑施工完成后,宜每半个月观测一次。三个月后。宜每月观测一次。一年后可每.2 3。个月观测一次 3,地下水位和盲沟出水量监测.填筑施工期间,宜每周观测一次.填筑施工完成后,一个月内宜每周观测一次、一个月后宜每半个月观测一次,4、填筑完成后,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时。应提高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