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岩土工程勘察4。3.1,初步勘察阶段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步查明场地主要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 地震烈度,工程地震特征。填方区岩土特性和软弱层的分布。场区土层冻结深度和冰冻期.2 初步查明挖方区料场填料的工程性质,风化程度,石料可挖性.土石储量和土石比例、3 初步查明岩溶和其他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并判定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的分布及形态,对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边坡稳定性应作出初步分析.评价及处理建议.4、3,2,详细勘察阶段应符合下列规定,1、查明填方区域的地层分布,不良地质作用.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软弱地层 岩溶发育的位置与规模,并应作出稳定性评价,对地基处理提出建议、2、对挖方区填料应进行详细分类和评价.并提供填料的土石比例及相应的工程技术参数,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应查明地面下有无软弱地层。岩溶与土洞以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 评价其工程影响 并应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3。查明场区内可液化地层,断裂破碎带分布。进行填方场地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提出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和监测措施建议 4,边坡区应查明岩土层分布情况及影响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问题 提供边坡稳定分析及计算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5.对可能采用的地基处理措施 应提供地基处理设计,施工的岩土特性参数、并应分析地基处理时对工程环境影响的有关问题、4,3、3.场地工程勘探线 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筑区勘探线可按工程范围和建设场地分区、沿地形坡向,沟谷走向等布置.勘探线,点,间距可按表4.3、3确定。并应满足原场地地基处理.填筑地基的变形计算与边坡稳定性计算的要求 表4。3,3 勘探线,点,间距,注,勘探线。点 布置应考虑后期详细勘察时的勘探点布置、2.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应布置勘探点.对发现暗河.暗沟,断层破碎带,溶洞。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地表塌陷、落水洞、溶槽及溶蚀破碎带。冲。溶、沟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适当加密钻孔,3.挖方区填料和料源勘察应按山体坡度和基岩出露情况布置勘探线,并应根据地质条件及物探成果合理布置钻孔.4 对场区内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地表塌陷和断层破碎带均应布置钻孔,钻孔数量应根据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地表塌陷和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范围确定、并应满足查明充填物及岩溶的发育情况要求、4 3 4。钻探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孔与一般钻孔在平面上宜均匀分布.挖方区钻孔深度可从该处地势设计高程起算、2、勘察等级为甲级,乙级工程控制钻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4,丙级工程宜占1,6.岩溶突出部位宜占1。3、且每个地貌单元宜设控制钻孔,3 钻孔深度应满足查明地基稳定性和控制沉降计算深度要求,查明地质构造的钻孔深度按实际需要确定、4.挖方区填料勘察的钻孔深度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确定 并宜进入地势设计高程以下3m、尚应满足判明填料情况要求.岩溶勘察钻孔的深度应穿透表层岩溶发育带 5,应根据地层厚度确定标准贯入孔或动力触探孔试验深度 静力触探孔应测试至主要压缩层或潜在滑移面深度以下,且宜布置在土层较厚地段,6,填筑边坡稳定性分析所用的参数应通过室内相似条件下的密度、剪切试验以及现场大型密度 剪切等试验确定。4、3,5,岩土,水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样孔,井在平面上应均匀布置。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6,1。3。2,钻孔岩土取样深度小于10m时.取样间距为1,5m.取样深度为10m,15m时,取样间距为2,0m。2.5m。每一岩土层必须取样、3。遇地下水的钻孔宜量测地下水位。并取水样进行化验,确定对混凝土和金属的腐蚀性,4,3,6。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岩土样应进行常规物理性质试验和力学性质试验。对于特殊岩土尚应进行判别指标和强度指标试验 2.填筑地基边坡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参数选取应符合本规范第7。2。1条的规定,3.深厚软弱土层、应提供次固结系数和固结试验取得的各级压力下相应的e p数值.4,对用于场区各类细粒土填料.应进行击实试验,巨粒土和粗粒土的密度试验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要求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