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构造规定9、6 1,粘钢加固的钢板宽度不宜大于100mm。采用手工涂胶粘贴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5mm、采用压力注胶粘结的钢板厚度不应大于10mm。且应按外粘型钢加固法的焊接节点构造进行设计,9,6、2 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加固时.均应在钢板的端部、包括截断处。及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两侧,对梁设置U形钢箍板.对板应设置横向钢压条进行锚固,9,6,3。当粘贴的钢板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范第9、2,5条延伸长度的规定时 应采取下列锚固措施。1,对梁.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设置U形箍、图9.6、3、且应在延伸长度的端部设置一道加强箍。U形箍的粘贴高度应为梁的截面高度。梁有翼缘,或有现浇楼板。应伸至其底面,U形箍的宽度.对端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2.3,且不应小于80mm,对中间箍不应小于加固钢板宽度的1,2.且不应小于40mm,U形箍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厚度的1、2。且不应小于4mm。U形箍的上端应设置纵向钢压条.压条下面的空隙应加胶粘钢垫块填平,图9、6 3,梁粘贴钢板端部锚固措施1,柱,2,U形箍 3.压条与梁之间空隙应加垫板,4、钢压条、5.化学锚栓.6,梁.7,胶层.8.加固钢板.9,板2.对板,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通长设置垂直于受力钢板方向的钢压条.钢压条一般不宜少于3条,钢压条应在延伸长度范围内均匀布置 且应在延伸长度的端部设置一道.压条的宽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宽度的3,5.钢压条的厚度不应小于受弯加固钢板厚度的1.2.9.6,4 当采用钢板对受弯构件负弯矩区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加固时.应采取下列构造措施 1.支座处无障碍时。钢板应在负弯矩包络图范围内连续粘贴、其延伸长度的截断点应按本规范第9、2,5条的原则确定.在端支座无法延伸的一侧、尚应按本条第3款的构造方式 图9、6 4.2 进行锚固处理 2,支座处虽有障碍、但梁上有现浇板时。允许绕过柱位、在梁侧4倍板厚.4hb,范围内.将钢板粘贴于板面上.图9。6,4,1、图9、6。4,1.绕过柱位粘贴钢板1。柱、2.梁 3。板顶面粘贴的钢板 hb,板厚3 当梁上负弯矩区的支座处需采取加强的锚固措施时、可采用图9,6.4、2的构造方式进行锚固处理。图9、6,4,2、梁柱节点处粘贴钢板的机械锚固措施1,粘贴L形钢板.2、M12锚栓,3 加固钢板,4,加焊顶板,预焊。5,d M16的6.8级锚栓,6,胶粘于柱上的U形钢箍板。7、d,M22的6.8级锚栓及其钢垫板。8 柱 9、梁9,6、5,当加固的受弯构件粘贴不止一层钢板时,相邻两层钢板的截断位置应错开不小于300mm,并应在截断处加设U形箍、对梁、或横向压条,对板.进行锚固。9、6 6。当采用粘贴钢板箍对钢筋混凝土梁或大偏心受压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封闭箍或加锚的U形箍,若仅按构造需要设箍。也可采用一般U形箍,2 受力方向应与构件轴向垂直 3.封闭箍及U形箍的净间距ssp,n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0倍,且不应大于梁高的0、25倍。4 箍板的粘贴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9,6 3条的规定、一般U形箍的上端应粘贴纵向钢压条予以锚固.钢压条下面的空隙应加胶粘钢垫板填平,5 当梁的截面高度、或腹板高度,h大于等于600mm时.应在梁的腰部增设一道纵向腰间钢压条。图9、6、6、图9 6,6。纵向腰间钢压条1.纵向钢压条,2。楼板。3,梁 4,U形箍板、5,加固钢板.6。纵向腰间钢压条。7,柱9,6.7、当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大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的两端应增设机械锚固措施,2,柱上端有楼板时。粘贴的钢板应穿过楼板,并应有足够的延伸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