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3,1、7.3 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多层砖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根据历次大地震的经验和大量试验研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 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 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本次修订继续保持2001规范的规定。根据房屋的用途、结构部位,烈度和承担地震作用的大小来设置构造柱 当房屋高度接近本规范表7,1。2的总高度和层数限值时、纵 横墙中构造柱间距的要求不变,对较长的纵、横墙需有构造柱来加强墙体的约束和抗倒塌能力,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楼板连接,才能发挥约束作用,为保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须有外露面。一般利用马牙槎外露即可,当6,7度房屋的层数少于本规范表7,2,1规定时,如6度二 三层和7度二层且横墙较多的丙类房屋、只要合理设计,施工质量好。在地震时可到达预期的设防目标,本规范对其构造柱设置未作强制性要求、注意到构造柱有利于提高砌体房屋抗地震倒塌能力。这些低层,小规模且设防烈度低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适当设置构造柱 2008年局部修订时,增加了不规则平面的外墙对应转角,凸角 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楼梯斜段上下端对应墙体处增加四根构造柱.与在楼梯间四角设置的构造柱合计有八根构造柱。再与本规范7。3。8条规定的楼层半高的钢筋混凝土带等可组成应急疏散安全岛。本次修订 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作下列修改,文字修改、明确适用于各类砖砌体 包括蒸压砖、烧结砖和混凝土砖、对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明确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调整了6度设防时7层砖房的构造柱设置要求,提高了隔15m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调整至12m,同时增加了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间隔12m和楼梯间相对的内外墙交接处的要求二者取一.增加了较大洞口的说明。对于内外墙交接处的外墙小墙段,其两端存在较大洞口时、在内外墙交接处按规定设置构造柱。考虑到施工时难以在一个不大的墙段内设置三根构造柱、墙段两端可不再设置构造柱。但小墙段的墙体需要加强 如拉结钢筋网片通长设置 间距加密.原规定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构造柱间距4m。中间只剩下2m无拉结筋,为加强下部楼层墙体的抗震性能 本次修订将下部楼层构造柱间的拉结筋贯通、拉结筋与4钢筋在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提高抗倒塌能力 7、3,3、7。3、4.圈梁能增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抗震的有效措施 本次修订,提高了对楼层内横墙圈梁间距的要求.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能,74.78规范根据震害调查结果、明确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不需要设置圈梁 89规范和2001规范均规定。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允许不另设圈梁,但为加强砌体房屋的整体性、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圈梁的截面和配筋等构造要求。与2001规范保持一致,7,3,5。7。3 6.砌体房屋楼,屋盖的抗震构造要求、包括楼板搁置长度 楼板与圈梁、墙体的拉结,屋架、梁,与墙.柱的锚固。拉结等等、是保证楼.屋盖与墙体整体性的重要措施,本次修订.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提高了6,8度时预制板相互拉结的要求.同时取消了独立砖柱的做法、在装配式楼板伸入墙。梁 内长度的规定中,明确了硬架支模的做法,硬架支模的施工方法是 先架设梁或圈梁的模板,再将预制楼板支承在具有一定刚度的硬支架上.然后浇筑梁或圈梁、现浇叠合层等的混凝土.组合砌体的定义见砌体设计规范.7.3、7、由于砌体材料的特性.较大的房间在地震中会加重破坏程度,需要局部加强墙体的连接构造要求,本次修订、将拉结筋的长度改为通长,并明确为拉结网片.7、3,8.历次地震震害表明,楼梯间由于比较空旷常常破坏严重、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本条在2008年局部修订时改为强制性条文。本次修订增加8 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的要求.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地震中受到较大的地震作用 因此在构造措施上也需要特别加强 7.3.9 坡屋顶与平屋顶相比。震害有明显差别、硬山搁檩的做法不利于抗震.2001规范修订提高了硬山搁檩的构造要求.屋架的支撑应保证屋架的纵向稳定、出入口处要加强屋盖构件的连接和锚固。以防脱落伤人 7.3。10.砌体结构中的过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本次修订,明确不能采用砖过梁。不论是配筋还是无筋,7 3 11 预制的悬挑构件 特别是较大跨度时、需要加强与现浇构件的连接,以增强稳定性、本次修订、对预制阳台的限制有所加严,7.3.12,本次修订,将2001规范第7,1 7条有关风道等非结构构件的规定移入第13章.7.3。13,房屋的同一独立单元中、基础底面最好处于同一标高,否则易因地面运动传递到基础不同标高处而造成震害。如有困难时,则应设基础圈梁并放坡逐步过渡 不宜有高差上的过大突变 对于软弱地基上的房屋.按本规范第3章的原则,应在外墙及所有承重墙下设置基础圈梁,以增强抵抗不均匀沉陷和加强房屋基础部分的整体性 7。3.14 本条对应于本规范第7、1,2条第3款、2001规范规定为住宅类房屋 本次修订扩大为所有丙类建筑中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6,7度时、对于横墙间距大于4。2m的房间超过楼层总面积40,且房屋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本章表7.1,2规定限值的砌体房屋,其抗震设计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墙体的布置和开洞大小不妨碍纵横墙的整体连接的要求,2 楼、屋盖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等加强整体性的构造要求.3 增设满足截面和配筋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控制其间距、在房屋底层和顶层沿楼层半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并增大配筋数量.以形成约束砌体墙段的要求 4、按本规范7、2 7条第3款计入墙段中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承载力,本次修订。根据试设计结果 要求横墙较少时构造柱的间距、纵横墙均不大于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