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0,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3.10。1,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 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3,10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针对性,可分别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3 10.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定地震动水准 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可选用本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其中,设防地震的加速度应按本规范表3 2。2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采用.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6度,7度、0,10g 7度、0,15g。8度,0.20g.8度,0。30g,9度可分别采用0 12,0,23。0。34,0,45,0。68和0 90.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结构 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作适当调整,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入近场影响 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2,选定性能目标、即对应于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坏状态或使用功能、应不低于本规范第1、0、1条对基本设防目标的规定.3,选定性能设计指标.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 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设计宜确定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和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含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铰 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等.宜选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预期弹性或弹塑性变形状态,以及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当构件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可适当降低 3,10、4、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模型应正确 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和楼盖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是否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作状态。2 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弹塑性分析可根据性能目标所预期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分别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以及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3,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相对于弹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简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一致 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 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承载力,可通过与理想弹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程度、3。10 5.结构及其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参考目标和计算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M第M、1节的规定采用,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