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 竖向剖面的变化,3,4、2,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 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不规则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3。4 4条的有关规定,3。4 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 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 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2 砌体房屋 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 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 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3、4,4,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 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 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 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3 4 5,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 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 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 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