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政策机制第一节。政策措施一,财政政策 立足功能区域发展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四类功能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改革财力分配方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合理布局.推动实现不同功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体相当.二,投资政策。坚持按领域调控和按区域调控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功能区域的不同投资重点 采取差异化政府投资政策,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着眼四类功能区域进行差异化投资管理、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功能区域主导功能发展方向.确定投资重点 分功能区域调整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市级和区县投资比例 建立规范的投资标准目录。着眼功能区域发展方向加强社会投资引导,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带动社会投资进入符合功能区域发展方向的领域、三。产业政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指导.促进各功能区域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修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不同功能区域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形成市和区县两级联动的产业筛选和扶持机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适时修订形成更加严格的项目准入占地.耗能。耗水。废物处置利用率,资源产出率,三废。排放等全市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并鼓励各区县在项目引进中实行严于国家和市级标准的准入条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 土地置换。提高投资强度等手段 推动产业转移和退出。四、土地政策 坚持优化结构。总量调控。差别管理的原则、按照不同功能区域发展定位.科学确定各功能区域各类空间比例和土地供应方向 优化空间利用结构、确定四类功能区域开发强度。以及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规模 明确土地供应方向、根据功能区域发展方向、明确四类功能区域土地供应方向和重点.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用途和位置。五、人口政策,坚持总量调控、合理布局 统一管理的原则,综合利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积极调控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结构。人口比重趋于合理,提高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承载力、人口比重适度增加.引导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集聚,人口集聚水平显著提高,改进人口管理和服务。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促进人口规模增长适度 结构优化.流动有序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立足四类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低端业态的调整退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六、环境政策,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 坚持环境优先。强化标准.分类管理的原则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行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污染增量 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 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施差别化生态建设政策 首都功能核心区要严格确保绿地比例,努力扩大绿化空间,城市功能拓展区要规范绿地管理,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政策。城市发展新区要完善平原地区防护林网。推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改造升级,引导节约使用林地 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 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积极推进集体生态林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林补偿政策,强化生态林管护责任,七。水资源政策、坚持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因水制宜.把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实现人水和谐 有序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强化区域发展与水务发展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应与供水能力相协调、排水设施建设要适应区域功能要求.并同步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八、区域合作政策,要着眼于首都经济圈规划建设 统筹好与河北省、天津市功能区域发展政策 推动形成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跨省市区域合作.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显著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促进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 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建立高层定期协调机制。统筹解决跨省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资源能源,产业合作等领域的重大问题。鼓励区县,部门与周边地区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