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渗透系数8。2,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 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当Q,s 或,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1。承压水完整孔 2 承压水非完整孔。当M,150r。l,M,0 1时、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3、潜水完整孔,4,潜水非完整孔 当h。150r、l.h,0,1时,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式中,K.渗透系数 m、d.Q。出水量.m3。d、s、水位下降值 m。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 m.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l,过滤器的长度、m,r 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R,影响半径。m.2,当Q、s,或,h2.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Q。s代数多项式、即、式中 a1,a2 an,待定系数,注 a1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相应地将公式.8,2,1。1,8.2.1、2、8。2、1 3.中的Q s和公式。8。2.1、4。8。2,1 5,8,2 1。6,中的以1.a1代换.分别进行计算。3,当s。Q,或,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1后,按本条第二款代换.并计算 8,2.2.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的值s,或,h2、在s.或、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 式中,s1,s2、在s,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 m。在.h2 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r1。r2。在s。或。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或,的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m。8,2。3.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孔或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配线法,1,承压水完整孔、2 潜水完整孔,式中。W、u、井函数 S、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2.直线法。当 0、01时,可采用公式,8.2、2,1、8.2 2,2、或下列公式。1 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 式中,s1、s2 观测孔或抽水孔在s,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观测孔或抽水孔在。h2 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 t1,t2.在s 或,h2,lgt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 或.两点的相应时间,min。8、2,4 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在有越流补给,不考虑弱透水层水的释放。的条件下 利用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式.式中、r,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m,B,越流参数。mi、s 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注,1。拐点处的斜率,应根据抽水孔或观测孔中的稳定最大下降值的1 2确定曲线的拐点位置及拐点处的水位下降值 再通过拐点作切线计算得出、2。越流参数、应根据 从函数表中查出相应的r。B。然后确定越流参数B。8。2,5 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 可采用下列公式、1 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已稳定,可采用公式.8.2,4 计算,式中的mi值应采用恢复水位的s lg,1.曲线上拐点的斜率 2 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 仍呈直线下降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承压水完整孔。2,潜水完整孔,式中,tk,抽水开始到停止的时间.min tT。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min。s.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m.h。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m,注、1 当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符合、0.01的要求 2 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 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8。2 6,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式中 Vf,测点的渗透速度 m d.I、测试孔附近的地下水水力坡度、r 测试孔滤水管内半径 m.rO,探头半径。m、t,示踪剂浓度从NO变化到Nt所需的时间.d.NO。同位素在孔中的初始计数率 Nt,同位素t时的计数率,Nb 放射性本底计数率.a。流场畸变校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