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交通与停车8 1。交通组织8、1,1.物流建筑场区的交通道路规划应符合所处区域的总体规划要求 8.1,2.物流建筑场区内的道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物流生产,运输 消防要求、2,应满足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3,应合理利用地形、4,应与场外道路衔接方便,短捷.5、运输繁忙的线路宜避免平面交叉 局部交通流线有严重冲突时.应采用局部小立交的方式.6,消防车道应结合道路布置 7.当用道路划分功能区时,宜与区内主要建筑物轴线平行或垂直.并宜呈环形布置、当为尽端路时 应设置尽端回车场。回车场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 8,1,3,物流建筑场区的路网密度。道路宽度,集中停车数量等 应根据物流量.车流量等分析计算确定、并应能满足高峰小时车流量需求、车流量应按车型折算为标准车型进行计算,车流量计算的车型折算系数应符合表8、1,3的规定,表8、1,3。车流量计算的车型折算系数。注。1.各车型的额定荷载 轮廓及轴数的特征参数均可作为判别车型的依据、2 车流量折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8、1.4,物流建筑场区道路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场区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8,1、4的规定。表8、1。4.场区道路主要技术指标、注,1、路面宽度取值应根据物流操作要求。通行车辆和搬运车辆类型及交通繁忙程度等因素确定.2、在运输。作业频繁时 所在路段应设置作业人员人行通道、宽度不小于1m.3,机动车道路纵坡应满足大型货车运输和排水要求.其坡度不应小于0.2、并不宜大于6,困难地段可增加1.2,坡长不超过100m,但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专用道路的最大纵坡不得增加 多雪地区不应大于5,坡长不应超过300m,4.电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宜放缓、电动车道纵坡不宜大于3.非机动车道纵坡不宜大于2。5,站内道路平面转弯处.不宜设超高和加宽,6,括号中的数值为运载集装箱车辆的行车速度,8 1 5 物流建筑场区的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物等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8 1.5的规定,表8、1、5、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物等的最小净距 注,1,对于最小净距.有路肩的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 无路肩的道路自路面边缘算起、2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及管线至道路边缘的最小净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8.1。6.当直列停车时。集装箱货车装卸站台边线至道路边线的距离不宜小于货车总长的1,5倍,当停靠40英尺集装箱拖车等大型车辆时、装卸站台边线至道路边线的最小距离可按表8,1,6取值 表8.1,6。装卸站台边线至道路边线的最小距离、m.8,1、7、对于物流建筑场区道路的最小宽度 单车道不应小于4.0m,双车道不应小于7 5m,8。1。8。中型及以上规模等级的物流建筑群应至少设置两个出入口。且车辆应分口进出.有条件时,车辆宜单向行驶、8 1。9,物流建筑的每一独立单元场区应至少设置2个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当不设缓冲路或辅路时,出入口不宜直接开在主路上 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的货运出入口.距主干路道路红线应留有缓冲带.8.1.10,航空货运站的空侧及其他货运站的口岸作业区应设专用通道,8.1、11。货运专用车道应满足项目预测的特大物件运输要求、8.1,12.物流建筑引入的铁路专用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的规定。2、进入物流建筑场区的铁路宜在同一走行干线上连接 且铁路装卸线长度宜满足一次到货车辆停放和作业需要。3 铁路装卸线宜设在平直道上。困难条件下当不设在平直道上时,坡度不应大于1。曲线半径不应小于500m,液体货物和危险货物装卸线应设在平直道上.8,1。13 物流建筑的多条铁路装卸线可采用平行布置或部分平行布置。装卸线的间距应根据装卸机械类型。货位布置.建筑跨度.站台及其道路侧停车场地宽度,道路和相邻线路的作业性质等因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