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焊接工艺要求5 2、1,在下述环境条件下,焊接部位应有可靠的防护屏障和保温措施 1,气体保护焊风速大于2m s 其他焊接方法风速大于8m,s,2、相对湿度大于90.时.3 雨雪环境。4、低碳钢环境温度。20、以下 低合金结构钢环境温度。10,以下、高强钢及不锈钢环境温度0.以下。5。2.2 焊接材料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烘焙和保管 1.焊条。焊丝,焊剂应放置于通风。干燥和室温不低于5.的专设库房内.设专人保管.烘焙和发放 并应及时做好实测温度和焊材发放记录.烘焙温度和时间应按焊接材料说明书的规定进行。2 烘焙后的焊条,焊剂应保存在100,150,的恒温箱内。焊条药皮应无脱落和明显的裂纹,3、现场使用的焊条应装入80.150、的保温筒内.焊条在保温筒内的时间大于4h后,应重新烘焙,重复烘焙次数不宜大于二次 4、当焊剂中有杂物混入时 应进行清理或全部更换、5,焊丝在使用前应清除铁锈和油污。6。药芯、金属粉芯焊丝启封后,宜及时用完。在送丝机上未用完的焊丝应采用防潮保护措施,当两天以上不用的焊丝时应密封包装回库储存或移存于干燥环境中 久置未用的药芯。金属粉芯焊丝使用前应剪去其端部200mm。300mm、7.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 JB。T。3223的有关规定,5 2 3 工卡具,内支撑,外支撑,吊耳等临时构件与钢管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质应与管壁材质相同或相容、2 预热温度应比钢管焊缝预热温度提高20,30.钢管焊缝不需要预热的情况除外。3。与母材的连接焊缝应距离正式焊缝30mm以上.4,引弧和熄弧点均应在工卡具等临时构件上、5,2,4、定位焊缝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类焊缝的定位焊缝焊接工艺和对焊工要求与正式焊缝相同 2。需要预热焊接的钢板定位焊时、应对定位焊缝周围宽150mm范围内进行预热,预热温度应比正式焊缝预热温度提高20、30。3,定位焊缝应在后焊一侧的坡口内、距焊缝端部30mm以上。长度应在50mm以上,但对标准屈服强度。Rp0 2 大于或等于650N mm2或标准抗拉强度、Rm。大于或等于800N、mm2的高强钢 至少焊两层。其长度应在80mm以上。定位焊缝间距宜为100mm,400mm、厚度不宜大于正式焊缝厚度的1,2 最厚不宜大于8mm 4,正式焊接时,定位焊缝不得保留在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的一类焊缝内以及高强钢的一。二类焊缝内、5 2.5。施焊前 应将坡口及其两侧10mm。20mm范围内的铁锈 熔渣 油垢。水迹等清除干净,并应检测装配尺寸和坡口尺寸,定位焊缝上的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缺欠均应清除,5,2,6,焊缝预热温度应由焊接性试验确定,或按表5,2、6推荐的预热温度进行,表5,2 6、焊缝预热温度、注、1、环境气温低于5,应采用较高的预热温度,2、对不需预热的焊缝 当环境相对湿度大于90。或环境气温.低碳钢和低合金钢低于,5。非奥氏体型不锈钢低于0 时,预热到20.以上时才能施焊 当拘束度低,坡口无水渍.环境湿度小且焊接中未发现裂纹时,可不预热、5,2。7.加热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工艺要求。2、加热过程对被加热工件无有害影响,3、能够均匀加热,4,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度.5。2 8,预热区的宽度应为焊缝中心线两侧各3倍板厚且不应小于100mm、应在距离焊缝中心各50mm处对称测量温度.而当板厚大于70mm时,应在距离焊缝中心各70mm处对称测量温度。每条焊缝测量点间距不应大于2m、且不应少于3对,5,2。9 焊接层间温度不应低于预热温度。低碳钢和低合金钢不应大于230。不锈钢及高强钢不应大于200。测量温度位置同本规范第5.2、8条,而对低碳钢或标准抗拉强度的平均值不大于590N,mm2的低合金钢的封闭焊缝焊接时,亦可除打底焊和盖面焊外的中间层配合风铲锤击,锤头应磨成R2。5mm、R4mm圆形,5。2 10、焊接时 应在坡口内引弧,熄弧、熄弧时应将弧坑填满,多层焊的层间接头应错开、焊条电弧焊。半自动气体保护焊和自保护药芯焊丝焊等的焊道接头应错开25mm以上,埋弧焊 熔化极自动气体保护焊和自保护药芯焊丝自动焊应错开100mm以上 被焊件焊缝端头的引弧和熄弧处。应设与被焊件材质相同或相容的助焊板 5,2 11,施焊时同一条焊缝的多名焊工宜保持速度一致。5、2.12,高强钢和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可按下列规定采取后热措施.1、高强钢和厚度大于38mm的低合金钢宜做后热,2,后热温度。低合金钢为250、350,高强钢为150。200。保温时间不少于1h 不锈钢为200。250、保温时间不少于4h,后热应在焊后立即进行、焊后立即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者可不后热。测量温度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2,8条的规定,5。2,13.双面焊缝单侧焊接后应进行背面清根、当用碳弧气刨清根时。应磨除渗碳层和刨槽表面缺欠。需要预热焊接的焊缝,碳弧气刨清根前应预热 5、2,14、带垫板的V形坡口组装间隙应控制在6mm,15mm.不对称的X形坡口或Y形坡口组装间隙宜控制在0,3mm,当局部间隙在6mm.20mm时。允许在坡口两侧或一侧做堆焊处理,但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得在焊缝内留下填塞的金属材料.2,堆焊后应用砂轮修整.3,堆焊部位的焊缝,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5、2.15,坡口间隙大于本规范第5.2.14条中的局部间隙规定时,应经专门研究后再进行堆焊修整 5。2,16.加劲环,止推环 阻水环和支承环等与钢管管壁的组合焊缝.除设计规定外、管壁侧的焊脚为1、4环板厚度,且不应大于9mm 环板侧焊脚盖过坡口宽度1mm、5mm,肋或梁与钢管构成组合焊缝。当管壁开设焊缝坡口时。焊缝在肋或梁侧的焊脚为1,4环板厚度。且不应大于9mm 在管壁侧焊脚盖过坡口宽度2mm.5mm。5.2,17、补强板或进入孔等无法进行内部无损检测的重要焊缝 应按一类焊缝焊接工艺施焊 5.2.18,焊接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678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