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通风和排烟系统,根据对隧道的火灾事故分析、由一氧化碳导致的人员死亡和因直接烧伤,爆炸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的人员死亡约各占一半,通常。采用通风、防排烟措施控制烟气产物及烟气运动可以改善火灾环境。并降低火场温度以及热烟气和热分解产物的浓度.改善视线.但是、机械通风会通过不同途径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火灾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加剧火势发展和蔓延 实验表明.在低速通风时 对小轿车的火灾影响不大 可以降低小型油池、约10m2。火的热释放速率。但会加强通风控制型的大型油池,约100m2.火的热释放速率,在纵向机械通风条件下,载重货车火的热释放速率可以达到自然通风条件下的数倍,因此,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系统设计。要针对不同隧道环境确定合适的通风排烟方式和排烟量.12,3.1.本条为强制性条文。隧道的空间特性。导致其一旦发生火灾。热烟排除非常困难、往往会因高温而使结构发生破坏,烟气积聚而导致灭火、疏散困难且火灾延续时间很长,因此,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的排烟是隧道防火设计的重要内容 本条规定了需设置排烟设施的隧道,四类隧道因长度较短 发生火灾的概率较低或火灾危险性较小.可不设置排烟设施,12.3,2、12,3、5,隧道排烟方式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自然排烟 是利用短隧道的洞口或在隧道沿途顶部开设的通风口,例如,隧道敷设在路中绿化带下的情形.以及烟气自身浮力进行排烟的方式,采用自然排烟时,应注意错位布置上、下行隧道开设的自然排烟口或上,下行隧道的洞口。防止非着火隧道汽车行驶形成的活塞风将邻近隧道排出的烟气、倒吸、入非着火隧道.造成烟气蔓延.1 隧道的机械排烟模式分为纵向排烟和横向排烟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排烟模式派生的各种组合排烟模式。排烟模式应根据隧道种类.疏散方式。并结合隧道正常工况的通风方式确定,并将烟气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以保证人员疏散路径满足逃生环境要求。同时为灭火救援创造条件 2.火灾时。迫使隧道内的烟气沿隧道纵深方向流动的排烟形式为纵向排烟模式。是适用于单向交通隧道的一种最常用烟气控制方式。该模式可通过悬挂在隧道内的射流风机或其他射流装置,风井送排风设施等及其组合方式实现、纵向通风排烟、且气流方向与车行方向一致时 以火源点为界。火源点下游为烟气区。上游为非烟气区、人员往气流上游方向疏散、由于高温烟气沿坡度向上扩散速度很快。当在坡道上发生火灾.并采用纵向排烟控制烟流。排烟气流逆坡向时 必须使纵向气流的流速高于临界风速.试验证明。纵向排烟控制烟气的效果较好,国际道路协会 PIARC.的相关报告以及美国纪念隧道试验、1993年。1995年,均表明。对于火灾功率低于100MW的火灾 隧道坡度不高于4,时。3m s的气流速度可以控制烟气回流.近年来,大于3km的长大城市隧道越来越多,若整个隧道长度不进行分段通风。会造成火灾及烟气在隧道中的影响范围非常大,不利于消防救援以及灾后的修复,因此、本规范规定大于3km的长大隧道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或重点排烟方式。以控制烟气的影响范围,纵向排烟方式不适用于双向交通的隧道,因在此情况下采用纵向排烟方式会使火源一侧。不能驶离隧道的车辆处于烟气中 3.重点排烟是横向排烟方式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隧道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风道.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 火灾时只开启火源附近或火源所在设计排烟区的排烟口 直接从火源附近将烟气快速有效地排出行车道空间。并从两端洞口自然补风。隧道内可形成一定的纵向风速,该排烟方式适用于双向交通隧道或经常发生交通阻塞的隧道、隧道试验表明、全横向或半横向排烟系统对发生火灾的位置比较敏感、控烟效果不很理想。因此。对于双向通行的隧道。尽量采用重点排烟方式、重点排烟的排烟量应根据火灾规模,隧道空间形状等确定、排烟量不应小于火灾的产烟量 隧道中重点排烟的排烟量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数值。表23是国际道路协会。PIARC,推荐的排烟量 表23、国际道路协会推荐的排烟量,4。流经风机的烟气温度与隧道的火灾规模和风机距火源点的距离有关,火源小 距离远。隧道结构的冷却作用大,烟气温度也相应较低.通常位于排风道末端的排烟风机,排出的气体为位于火源附近的高温烟气与周围冷空气的混合气体 该气体在沿隧道和土建风道流动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冷却、澳大利亚某隧道,美国纪念隧道以及我国在上海进行的隧道试验均表明,即使火源距排烟风机较近、由于隧道的冷却作用.在排烟风机位置的烟气温度仍然低于250,因此,规定排烟风机要能耐受250.的高温基本可以满足隧道排烟的要求。当设计火灾规模很大。风机离火源点很近时,排烟风机的耐高温设计要求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本条的相关温度规定值为最低要求,5,排烟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保证隧道内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环境的基本时间,人员撤离时间与隧道内的实际人数.逃生路径及环境有关.目前,已经有多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可以对建筑物中的人员疏散时间进行预测.设备的耐高温时间可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规范规定的排烟风机的耐高温时间还参考了欧洲有关隧道的设计要求和试验研究成果,6,第12.3,5条中避难场所内有关防烟的要求,参照了建筑内防烟楼梯间和避难走道的有关规定.12,3,6,隧道内用于通风和排烟的射流风机悬挂于隧道车行道的上部.火灾时可能直接暴露于高温下,此外.隧道内的排烟风机设置是要根据其有效作用范围来确定、风机间有一定的间隔,采用射流风机进行排烟的隧道,设计需考虑到正好在火源附近的射流风机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失效的情况。保证有一定的冗余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