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ode,for seismic。design of,buildingsGB 50011,2010。2016年版,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19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7月7日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 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 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 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 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 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 罗开海 李小军,柯长华 郁银泉,娄宇 薛慧立,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609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GB.50011。2010 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2。1.0,4,3 1 1.3、3、1,3,3.2,3,4.1,3、5,2,3。7,1。3,7,4 3、9.1,3,9 2。3 9 4.3。9、6。4、1、6,4.1,8。4.1,9,4 2,2 4 3。2,4,4、5,5 1。1 5,1,3,5。1.4、5、1。6.5.2。5、5,4,1.5、4、2,5 4 3,6,1、2,6,3。3、6 3.7,6。4。3.7,1。2、7 1。5、7.1、8 7 2,4。7,2、6。7、3.1,7,3 3。7,3 5。7。3、6。7,3 8.7,4。1 7。4、4、7 5、7,7。5,8。8,1.3。8 3。1.8.3,6 8,4、1。8,5 1,10,1、3,10.1,12、10。1,15,12。1 5,12,2、1 12.2。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5月31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 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 研究和教学单位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进行修订而成。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 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 经反复讨论 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 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 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 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 钢支撑 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 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013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丁洁民,方泰生 邓华 叶燎原.冯远、吕西林,刘琼祥 李亮、李惠,李霆、李小军、李亚明,李英民,李国强.杨林德 苏经宇,肖伟、吴明舜。辛鸿博。张瑞龙。陈炯、陈富生。欧进萍,郁银泉,易方民、罗开海 周正华,周炳章、周福霖,周锡元,柯长华、娄宇.姜文伟,袁金西,钱基宏。钱稼茹,徐建,徐永基,唐曹明.容柏生.曹文宏、符圣聪。章一萍 葛学礼、董津城、程才渊。傅学怡。曾德民 窦南华、蔡益燕,薛彦涛、薛慧立。戴国莹.主要审查人 徐培福,吴学敏,刘志刚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刘树屯 李黎、李学兰、陈国义,侯忠良、莫庸。顾宝和 高孟谭。黄小坤 程懋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