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P,土的液化判别P 0,1 地震时饱和无黏性土和少黏性土的液化破坏。应根据土层的天然结构,颗粒组成、松密程度.地震前和地震时的受力状态.边界条件和排水条件以及地震历时等因素。结合现场勘察和室内试验综合分析判定。P、0,2、土的地震液化判定工作可分初判和复判两个阶段 初判应排除不会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对初判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应进行复判,P,0 3,土的地震液化初判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层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或以前的土.可判为不液化,2、土的粒径小于5mm颗粒含量的质量百分率小于或等于30 时.可判为不液化、3。对粒径小于5mm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大于30 的土、其中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 ρc。相应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0,15g。0.20g 0、30g和0 40g分别不小于16,17,18,19,和20,时、可判为不液化,当黏粒含量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4 工程正常运用后。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土 可判为不液化,5.当土层的剪切波速大于式,P、0,3,1。计算的上限剪切波速时、可判为不液化,式中。Vst.上限剪切波速度 m.s,KH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Z,土层深度、m rd,深度折减系数、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查取或采用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7.深度折减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Z,0,10m,rd、1.0 0 01Z,P.0。3 2,Z.10 20m,rd,1.1,0、02Z P 0。3、3。Z,20。30m。rd,0、9,0、01Z P.0,3,4 P。0 4,土的地震液化复判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准贯入锤击数法,1,符合下式要求的土应判为液化土、N、Ncr,P,0、4、1、式中 N,工程运用时.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ds、m 深度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2.当标准贯入试验贯入点深度和地下水位在试验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同于工程正常运用时、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应按式、P、0.4.2,进行校正 并应以校正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作为复判依据。式中.N,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 ds、工程正常运用时.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dw,工程正常运用时、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 m,当地面淹没于水面以下时、dw取0 d.s,标准贯入试验时 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d。w、标准贯入试验时,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若当时地面淹没于水面以下时。d。w取0,校正后标准贯入锤击数和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均不进行钻杆长度校正 3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应根据下式计算、式中 ρc。土的黏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当ρc,3,时,ρc取3。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ds.当标准贯入点在地面以下5m以内的深度时,应采用5m计算,4.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按表P、0.4、1取值,表P,0。4 1,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注 当ds、3m,dw、2m。ρc。3.时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称为液化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5,公式,P,0.4、3、只适用于标准贯入点地面以下15m以内的深度.大于15m的深度内有饱和砂或饱和少黏性土,需要进行地震液化判别时、可采用其他方法判定,6,当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比相应的震中烈度小2度或2度以上时定为远震 否则为近震,7,测定土的黏粒含量时应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 2,相对密度复判法 当饱和无黏性土 包括砂和粒径大于2mm的砂砾.的相对密度不大于表P、0,4、2中的液化临界相对密度时、可判为可能液化土.表P 0.4。2,饱和无黏性土的液化临界相对密度。3。相对含水率或液性指数复判法 1,当饱和少黏性土的相对含水率大于或等于0。9时、或液性指数大于或等于0,75时 可判为可能液化土,2 相对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Wu 相对含水率,Ws、少黏性土的饱和含水率.WL。少黏性土的液限含水率 3。液性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IL、液性指数 WP。少黏性土的塑限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