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混凝土振捣8,4,1。混凝土漏振,欠振会造成混凝土不密实,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混凝土过振容易造成混凝土泌水以及粗骨料下沉、产生不均匀的混凝土结构 对于自密实混凝土应该采用免振的浇筑方法,8、4、2 对于模板的边角以及钢筋 埋件密集区域应采取适当延长振捣时间,加密振捣点等技术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微型振捣棒或人工辅助振捣.接触振动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力、所以应避免碰撞模板 钢构、预埋件等.以防止产生超出允许范围的位移。本条中所指的预埋件是指除钢筋以外按设计要求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构件或部件.用于预应力工程的波纹管也属于预埋件的范围,8 4,3.振动棒通常用于竖向结构以及厚度较大的水平结构振捣,本条对振动棒振捣混凝土作了规定、1 混凝土振捣应按层进行。每层混凝土都应进行充分的振捣 振动棒的前端插入前一层混凝土是为了保证两层混凝土间能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2、通过观察混凝土振捣过程、判断混凝土每一振捣点的振捣延续时间。3 混凝土振动棒移动的间距应根据振动棒作用半径而定 对振动棒与模板间的最大距离作出规定,是为了保证模板面振捣密实,采用方格型排列振捣方式时。振捣间距应满足1.4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要求,采用三角形排列振捣方式时。振捣间距应满足1 7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要求.综合两种情况 对振捣间距作出1,4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要求.8,4。4。平板振动器通常可用于配合振动棒辅助振捣结构表面,对于厚度较小的水平结构或薄壁板式结构可单独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本条对平板振动器振捣混凝土作了规定,1 由于平板振动器作用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平板振动器移动应覆盖振捣平面各边角。2,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覆盖已振实部分混凝土的边缘是为了避免产生漏振区域、3,倾斜表面振捣时,由低向高处进行振捣是为了保证后浇筑部分混凝土的密实,8,4、5。附着振动器通常在装配式结构工程的预制构件中采用。在特殊现浇结构中也可采用附着振动器。本条对附着振动器振捣混凝土作了规定、1。附着振动器与模板紧密连接、是为了保证振捣效果 不同的附着振动器其振动作用范围不同 安装在不同类型的模板上其振动作用范围也可能不同.所以通过试验确定其安装间距很有必要。2.附着振动器依次从下往上进行振捣是为了保证浇筑区域振动器处于工作状态。而非浇筑区域振动器处于非工作状态 随着浇筑高度的增加,从下往上逐步开启振动器.3.各部位附着振动器的频率要求一致是为了避免振动器开启后模板系统的不规则振动,保证模板的稳定性,相对面模板附着振动器交错设置、是为了充分利用振动器的作用范围均匀振捣混凝土,8、4,6,混凝土分层振捣最大厚度应与采用的振捣设备相匹配、以免发生因振捣设备原因而产生漏振或欠振情况 由于振动棒种类很多 其作用半径也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振捣最大厚度难以用固定数值表述、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采用1,25倍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作为分层振捣最大厚度的控制是合理的。采用平板振动器时,其分层振捣厚度按200mm控制较为合理。8.4.7,本条对需采用加强振捣措施的部位作了规定、1、宽度大于0。3m的预留洞底部采用在预留洞两侧进行振捣。是为了尽可能减少预留洞两端振捣点的水平间距。充分利用振动棒作用半径来加强混凝土振捣,以保证预留洞底部混凝土密实,宽度大于0。8m的预留洞底部,应采取特殊技术措施、避免预留洞底部形成空洞或不密实情况产生,特殊技术措施包括在预留洞底部区域的侧向模板位置留设孔洞。浇筑操作人员可在孔洞位置进行辅助浇筑与振捣,在预留洞中间设置用于混凝土下料的临时小柱模板,在临时小柱模板内进行混凝土下料和振捣,临时小柱模板内的混凝土在拆模后进行凿除,2。后浇带及施工缝边角由于构造原因易产生不密实情况 所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密振捣点,延长振捣时间是必要的、3,钢筋密集区域或型钢与钢筋结合区域由于构造原因易产生不密实情况,所以混凝土浇筑过程采用小型振动棒辅助振捣、加密振捣点,延长振捣时间是必要的,4,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由于流淌距离相对较远.坡顶与坡脚距离往往较大.较远位置的坡脚往往容易漏振,故本款作此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