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张拉和放张6,4,1,预应力筋张拉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1。计算张拉力和张拉伸长值 根据张拉设备标定结果确定油泵压力表读数,2。根据工程需要搭设安全可靠的张拉作业平台.3 清理锚垫板和张拉端预应力筋.检查锚垫板后混凝土的密实性 6、4,2,预应力筋张拉设备及压力表应定期维护和标定,张拉设备和压力表应配套标定和使用、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当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现象或张拉设备检修后,应重新标定,注.1 压力表的量程应大于张拉工作压力读值,压力表的精确度等级不应低于1 6级。2.标定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的测力示值不确定度、不应大于1。0。3。张拉设备标定时 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6。4,3.施加预应力时 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2、采用消除应力钢丝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先张法构件、尚不应低于30MPa,3 不应低于锚具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手册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要求、4。后张法预应力梁和板、现浇结构混凝土的龄期分别不宜小于7d和5d,注,为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而施加预应力时,可不受本条的限制.但应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6、4 4.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当施工中需要超张拉时。调整后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应符合下列规定,6、4。5。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最大张拉力下预应力筋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偏差应控制在,6,之内、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张拉,必要时,宜进行现场孔道摩擦系数测定,并可根据实测结果调整张拉控制力,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的计算和实测值的确定及孔道摩擦系数的测定、可分别按本规范附录D 附录E的规定执行,6.4、6。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施工方便及操作安全等因素确定张拉顺序 2、预应力筋宜按均匀。对称的原则张拉。3,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的预应力筋.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4,对预制屋架等平卧叠浇构件,应从上而下逐榀张拉、6 4。7。后张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采用一端或两端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也可一端先张拉锚固,另一端补张拉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2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20m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形时。一端张拉的长度可延长至35m,2,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40m时 可一端张拉。大于40m时、宜两端张拉,6。4,8、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筋应整束张拉,对直线形或平行编排的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当能确保各根钢绞线不受叠压影响时 也可逐根张拉,6、4,9,预应力筋张拉时 应从零拉力加载至初拉力后,量测伸长值初读数,再以均匀速率加载至张拉控制力,塑料波纹管内的预应力筋。张拉力达到张拉控制力后宜持荷2min 5min、6 4.10.预应力筋张拉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 且每束钢丝或每根钢绞线不得超过一丝.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2、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必须更换、6 4.11,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 应符合表6。4,11的规定.6.4,12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放张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取缓慢放张工艺进行逐根或整体放张.2 对轴心受压构件 所有预应力筋宜同时放张,3.对受弯或偏心受压的构件 应先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小区域的预应力筋、再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大区域的预应力筋。4 当不能按本条第1、3款的规定放张时.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放张 5。放张后。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宜从张拉端开始依次切向另一端.6。4。13,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如遇特殊情况需卸锚时,应采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6,4,14,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预应力筋两端正前方不得站人或穿越,6.4。15,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对张拉力,压力表读数、张拉伸长值。锚固回缩值及异常情况处理等作出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