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五十四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确认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第五十五条 行政执法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执法依据应当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依法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参加行政执法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件 持证上岗、第五十七条 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行政执法部门 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再行使已被调整出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 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机关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对涉及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或者政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申请,将相关事项以电子政务方式抄告相关部门.实行网上并联审批.第六十条.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健全内部工作程序 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由承办人提出初审意见和理由 经审核人审核后 由批准人批准决定,第六十一条 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州.县市区行政机关实施,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必要时 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实施行政执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及时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相关的执法事实.理由,依据,法定权利和义务 行政执法的告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紧急时 可以采用口头等其他方式、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告知的除外,第六十三条 行政执法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且不属于必须立即执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 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错误、当事人违法情节轻微,经教育后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追究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